专家大腕说历史
专家大腕说历史
之所以办这档节目,是因为我们在与研究历史、文博的专家学者们交流中,产生了灵感。我们希望把好玩的、好听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每一位听过我们节目的朋友都变成“专家大腕”,没事就来这儿,听听历史,聊聊故事。
我们会尽可能采摘真实的历史,力求史实和故事的”均衡搭配“,也会非经常性蹭点热点,最终为您端出一盘好吃的”历史大餐“。
All episodes
Best episodes
Top 10 专家大腕说历史 Episodes
Goodpods has curated a list of the 10 best 专家大腕说历史 episodes, ranked by the number of listens and likes each episode have garnered from our listeners. If you are listening to 专家大腕说历史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s no better place to start than with one of these standout episodes. If you are a fan of the show, vote for your favorite 专家大腕说历史 episode by adding your comments to the episode page.
古人沐浴多讲究?每礼拜一天“洗澡假”!
专家大腕说历史
06/06/19 • 8 min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专家大腕说历史”。
今天这集您大可以边泡个热水澡,边听我跟您聊,因为今天咱们要继续说热爱洗澡的古人的那点事。上集咱们说了古人在哪儿洗澡,还有用什么沐浴工具。不光是洗澡沐浴的场所先进到跟现代人相差无几,今天咱们还能讲到,古人对洗澡沐浴的热衷,上升到礼仪和宗教习俗的地步,甚至有的朝代还有专门洗澡的假期!
哎呀,这古人还有这种好事?这就得从头说了,首先咱们重新认识一下这两个词儿:沐浴和洗澡。在现代,这基本是一件事的不同说法,但在古代,这其实是三件事儿!在东汉的《说文》里说“沐,濯[zhuó]发也”“浴,洒身也”就是说沐浴的沐这字是特指洗头;而浴是特指洗身体;洗澡的洗,也叫“盥[guàn]”,盥洗室的盥,是洗手脚的意思,《汉书》里也说:“洗,濯足也。”澡则有与洗类似的意思......所以您看,古人如果不是非常重视沐浴洗澡,怎么可能分得比咱们现代人还细致呢?
那为什么古人能这么有觉悟,重视洗澡呢?这原因有三点:首先,古代沐浴并不只是清洁身体,它首要的意义是一种宗教仪式。因为当时人们认为:通过沐浴能驱除包括瘟疫在内的各种灾祸。咱们经常听说古人在重要事情前要“斋戒沐浴”,这是从西周时期开始有的,那时候祭祀活动前都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祀前十天或前三天,这叫戒;第二次在祭祀前三天或前一天,这叫宿,都有专职官员主持,要求参与祭祀的人要禁食荤腥,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尊敬。到了汉代的《易林》里则说沐浴“振除灾咎,更与福寿”,翻译过来就是沐浴能消灾延寿;《后汉书》里也提到“三月建辰,巳卯退除,可以拂除灾也”,意思是两汉时期人们认为三月的上巳日,也就是初三那天是阳气上升的日子,所以这一天要在水边进行祓[fú]除仪式和盛大宴会,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了汉代人斋戒沐浴的盛大节日。
其次,古人还把沐浴做为医疗手段,这个比较好理解了,就是咱们现在也经常使用的药浴和温泉浴,借由药物的洗涤或者温泉水的浸泡,缓解疼痛或者皮肤疾病。
再有,古人把沐浴做为社交礼仪的一方面。比如秦汉时期,人们认为身体洁净是对他人,尤其是对地位较高的人的敬重。这种习俗延续到两汉的4百年里一直存在。西汉初年的田横在朝见汉高祖刘邦前就说过“人臣见天子,当洗沐”这样的话。
还有历史上宋徽宗的宠臣,官至太傅的杨戬,在自己在家里建有专门的浴池,常常独自入池沐浴,不但沐浴,还游泳。大概有点像如今别墅里的私人泳池吧?而且在杨戬之前,当时的权贵里建有这种私人泳池的还不在少数。
到了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大力倡导沐浴,甚至亲自撰写了三卷《沐浴经》,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关于沐浴的专著了。除了帝王权贵,一些名士就更奇葩:南朝齐人何佟在历史上除了因才高八斗而出名外,更被人记录的就是他有沐浴癖,搁现在看肯定会说这人有洁癖,因为史书说他“人性好洁”,一天之内,要洗十几次,所以当时有人送给他一个外号叫“水淫”。
再说回来,一般来说既然是重要的习惯,都会留下一些大众化的历史痕迹,比如前面说过沐浴跟洗澡这两个留存到今天的用语,还有咱们上集说过的浴室这个词,此外咱们开头说了,古人甚至有一些跟沐浴有关的假期。比如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有了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习惯,以至于汉代官员每五天有一天法定假期,那天就被称为“休沐”,休息的休,沐浴的沐。哎,这有点像咱们如今过周末的意思了。休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洗澡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以证明汉代对于身体的清洁和仪容的保持非常重视。等到了唐代,福利下降了一点,但是仍然每十天有一天假期,叫作“休浣”,浣就是洗的意思。基本上就是对应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所以休浣又有了一层计时的意义。
其实中国古人热衷洗澡沐浴这一点,通过日本韩国这些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国家就能看出来,比如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是出了名的爱洗澡。那说起来又奇怪了:为什么对比下反而现在的人不像古人那么爱洗澡了呢?说起来其实是源于清末:因为当时的割地赔款等等原因,财富流失,能有经济条件洗澡的人越来越少;另外近代中国水资源开始变得紧缺,尤其不少内陆的缺水地区,洗澡简直成了奢侈的享受;关键还有一点是清末随着殖民带来的欧洲文化的入侵,因为古代欧洲人是不洗澡的!他们认为洗澡会让身体生病,所以为了身体健康能不洗就不洗!嗯~您可以脑补下这味道......所以欧洲人会发明香水等等东西,就是用来遮身上味儿的!种种原因下,现在的国人反而没有古代中国人那么讲究沐浴洗澡了!说起来也是有点唏嘘啊......
好了,咱们关于古人洗澡的话题就聊到这。下次再见。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秦代浴室、宋代洗浴中心,古人洗起澡来就没现代人什么事了!
专家大腕说历史
06/05/19 • 6 min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专家大腕说历史”。
要说天儿也越来越热,天一热就容易出汗,不过也没关系,回家洗澡就是了!现代人每天洗澡是常事,但想想要是生活在古代可怎么办呢?
估计说到这,大多数听众会有两种印象,一种是觉得:古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怎么洗澡吧?另一种觉得:古人洗澡是不是都跟古装剧里那样:要么是嫔妃贵妇在仕女簇拥下浸泡在铺满花瓣的大木桶里;要么是置身在林中的湖水池塘里,然后多半会被路过的某位主角撞见......
首先说:中国的古人肯定是经常沐浴洗澡的!再说说电视里古人沐浴洗澡的方式对不对呢?先说在池塘湖水里沐浴,也就是“在哪洗”这事儿:电视剧里的方式是有的,但就是朝代不太对。湖水里沐浴这种方式是大概在秦汉时期,生活在江河湖泊地区的人们用的,其他地区一般是用井水。那井水打来在哪用呢?在浴室里用。没错“浴室”这词儿在秦代之前就出现了,用途也跟现在一样,是带排水管道,用于沐浴的房间。而且这些带排水系统的浴室也在秦汉时期的一些宫殿遗迹里被发现过。
唐代以后尤其宋元时期,一般人家的房子里都有自己的浴室了,而且按照那时候的礼仪,有客人来拜访,得先沐浴,再摆筵席招待——没错,咱们现在还在用的“接风洗尘”这词儿就是打这儿来的。另外宋代时不光家里有浴室,还有当时的洗浴中心——公共澡堂,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会相约定期到公共澡堂去沐浴。北宋时的宰相王安石是出了名的不爱洗澡,所以他的好友吴充为了纠正他这个不良习惯,就经常跟王安石再加上韩维三人,相约每一两月去当时的澡堂之一,叫定力院,洗浴更衣。由此王安石还做过一首诗,名字就叫《出定力院作》。当然在这种约束下,王安石也就渐渐改了这种不爱洗澡的习惯。跟不爱洗澡的王安石相反的,是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上公共澡堂沐浴,而且还写过两首《如梦令》来记述,其中《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这首里有一句“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揩背人就是搓背的人,说明当时的澡堂都已经有搓背业务了,够先进吧?
到了元代的公共澡堂,洗澡的程序更讲究了,您进去以后大概这么个流程:先到汤池里洗会儿,然后在里间歇会儿,再接茬洗一出,再出来歇会儿,同时梳头刮头,修脚,等身上晾好了穿衣服,再吃几盏闭风酒,就齐活儿了!您听听,几十年前的澡堂又或者后来的洗浴中心是不是也就这样了?
说了在哪洗,咱们再看看“拿什么洗”这事儿,古装剧里的木桶靠谱么?可以说也是对一半:因为古人与其说用木桶,不如说是用浴盆更普遍。比如有名的周代青铜器“虢季子白盘”就形似现代的浴缸;到了秦汉时期,还有沐盘、沐壶等等,这里面体积比较小巧的是用于洗脸、洗手脚和洗头的;体积比较大的就是用来洗身体的,比如说有一种形似现在的浴盆的,叫沐斛[hú],里面放一个凳子,洗的时候坐在凳上,再往身上浇水,用洗浴用品擦抹身体等等。
说到洗浴用品问题又来了:古代的沐浴用品一般是什么呢?现在咱们都用浴液香皂,咱们爷爷奶奶那辈会管香皂叫“胰子”,对,这名字就是古时传下来的。因为最初的胰子是用猪胰脏,洗净剔除脂肪,研磨成粉,再加入豆粉、香料等等,自然干燥后做成的,大概因为类似豆子形状,所以又叫澡豆。后来人们又进行改进:比如磨猪胰的时候加入糖,用纯碱代替豆粉,加入融化的猪脂混和,压制成球状或块状,就变成了后来的“胰子”了。除了澡豆胰子外,汉代人会在水里放香料,唐代人还开始使用皂荚来洗头等等。
这么看起来,古人对洗澡沐浴这件事真的很讲究,甚至比现代人有过之无不及,那为什么古人这么讲究沐浴洗澡呢?真的单纯只是为了干净吗?其实这里面大有说道......不过咱们今天先留个悬念,您先琢磨琢磨,下次继续聊。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消暑纳凉有奇招!看古人如何度过夏天
专家大腕说历史
06/27/19 • 7 min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专家大腕说历史。
这眼看着天气越来越热,相信不少人像我一样,已经迫不及待地开起了空调,吃起了雪糕。但是空调和冰箱这些东西,可都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才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那么,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古人是怎么消暑纳凉的呢?
其实,咱们还真别小瞧了我们祖先的智慧。虽然他们确实没有发达的科技,但也有自己的办法给自己找凉快。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古人消暑纳凉的方法。
我们先来说说这第一种方法,那就是利用冰来降温。虽然古人因为当时科技落后,根本生产不出冰来,但是大自然里有啊!只要在冬天的时候凿冰,把冰藏在温度低的地方保存,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使用就行了。所以说这冰,在古代可以说是奢侈品了,因为凿冰和藏冰都是个大工程,只有贵族和富裕阶层才能享受到。比如在唐代的时候,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宴请宾客时,竟然在三伏天穿着棉袄喝酒,靠的就是冰块。有一回大夏天的,他在家里请客人吃饭,让手下将大块的冰块雕成冰山,当作屏风围在宴席四周,结果效果实在是太好了,大热天在里面喝酒还要穿薄棉衣,堪比我们今天的空调。
用冰降温这一招,杨国忠不是首创。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有藏冰用冰的历史了。之前有考古学者发掘了春秋时的一座冰窖,其中可以储存冰的容量竟然达到了190万多立方米。这种大规模的工程,一般老百姓肯定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大冰窖应该是给皇室和达官贵人储存冰块,供他们消遣的。从周朝开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叫做“凌人”,这个“凌”是凌波微步的凌,在古代就是“冰”的意思。凌人会在冬天的时候采集天然的冰块进行储藏,等到夏天再拿出来用。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的事务。不过除了官方有藏冰的冰窖,民间也有不少。唐末有个小说集叫做《唐摭(zhí)言》,还记载了一则小故事,说一名商人在集市卖冰,以为奇货可居就抬升冰价,结果客人生气就不买了,这商人的冰没卖成不说,还全化成了一滩水!这堪称史上最血本无归的买卖了。
这冰块不光可以帮助降低周围的温度,还可以用来制作成冷饮。在隋唐之后,市场上就开始有冷饮售卖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甚至出现了卖“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还有种说法,称元代的时候,忽必烈的宫殿里出现了类似冰激凌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就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冰淇淋。你肯定想不到,原来古人这么会享受生活!
说完了这第一种夏天消暑的方法,我们继续来说着第二种。除了用冰,古人还想了很多妙招来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让自己变得凉爽。比如先秦时候是开凿窟室,里面除了放酒、放冰块,自己也可以在里面凉快凉快,尤其夏天的一些重要的餐饮活动也会安排在窟室进行。这可不是我瞎说,《左传》里有记载,说“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意思是郑国的伯有喜欢喝酒,特地修建了一处地下室,晚上在窟室内饮酒取乐,通宵达旦。
到了唐朝,聪明的古人利用水动力设计来降低建筑四围的温度,出现了含凉殿和自雨亭。这含凉殿是唐代长安太液池畔的一座宫殿,依水而建,它神奇的地方在于,当时的人们给这座宫殿设计了“绿色环保”的“空凋装置”。他们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将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除了这含凉殿,唐代还有一种亭子,叫自雨亭,是利用天然的雨水或泉水,在亭子的顶部设法蓄积起来。天热时,再让水由亭子的顶部慢慢流下,这样在亭子里的人就可以享受人造水帘激起的凉气,达到消暑的目的了。是不是听着就觉得凉快?
当然,这听来就够烧钱的!一般的老百姓是折腾不起的。不过不用担心,咱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比如在明代,一般家庭会在自家建凉屋,其实工程量很小,就是在室内开凿深井,然后在井上面用石盖盖好,盖子上凿个圆孔。由于地底相对恒温,冬暖夏凉,所以到了夏天就会有冷气从井下冒出,达到降温的目的。
要实在连凉屋也做不到,还有个最朴素的降温方式,那就是用蒲叶做成的大蒲扇。 白天扇风纳凉,晚上驱赶蚊子,虽然是手动挡,累是累了点,不过制作的原材料易得,成本还很低廉,在我们的空调电风扇出现以前,还是很受老百姓喜爱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了古人的几种消暑纳凉的方法。想想今天的我们,基本家家户户都能实现吹着空调盖棉被,跟古人相比,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生活在现代很幸运呢?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儿吧!欢迎大家下一期继续收听!谢谢大家~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父爱如山…体滑坡!(祝爸爸们父亲节快乐)
专家大腕说历史
06/16/19 • 6 min
各位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专家大腕说历史,欢迎回来。
今天是个好日子,也是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日子,没错,就是父亲节,在这里先祝天底下所有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提起父亲这个角色,就像今天的节日一样,非常重要,但又时常被我们忽略,有时候想跟父亲唠点什么,张嘴却变成了:“爸......我妈呢”。印象里,我爸是很睿智的,家里有问题需要解决,我爸总是能将所有的错误选项提出来,供妈妈一一否定。而且我爸很要强,小时候坐他的自行车,脚卡进车圈里,我爸蹬不动,于是就站起来使劲蹬......只是我一直怀疑我爸的腰可能不好,要不我妈怎么老说,我爸在家是酱油瓶子倒了都不会扶的。好了啊,这是我拿我爸在开玩笑,相信你们的爸爸一定不是这样子哒。
调侃完我爸咱还是聊点正经的吧,就说说父亲节的历史吧,世界上第一个父亲节是1910年诞生在美国,当时多德夫人在参加完母亲节感恩礼拜时,怀念起自己去世的父亲,独自将她和兄弟们抚养成人,但却没有一个节日是来纪念父亲的,于是她奔走呼吁,希望能有父亲节,最终美国政府通过了她的提议,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定为父亲节,后来就推广到了全世界。
那咱中国就没有自己的父亲节吗?其实在1945年的民国时期,上海《申报》就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内容大体为呼吁将每年的8月8号,定为中国的父亲节。一方面88和爸爸同音,另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父辈们,感恩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英雄男儿。文章结尾还有以梅兰芳、陈青士为代表的十位爱国人士署名。在各界人士的推动下,直到1946年民国政府才批准了这一申请,从此,中国也就有了自己的父亲节,但不幸的是,抗战结束,内战又起,动荡的时局让庆祝父亲节的活动也不了了之。
再来说说历史上有名的父亲,当然有名的父亲有很多,但我们不能说一位有成就的父亲就是位好父亲,因为如果父亲对子女的重视不够,对家庭缺乏责任,那么再有成就的男人也不能称其为好父亲,说到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不提曾国藩,他是有名的晚晴四大名臣之一。在《曾国藩家书》里,就有他对子女的教育,和对家风的规范。
比如,曾国藩提出的修身养性的“八德”中就有一德是“孝”,他把孝顺看得十分重要。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曾国藩总是时常写信回去告诉父母自己的状况,内容非常详细,甚至具体到与好友的聚会场景,以此来让家乡的父母放心。父亲以身作则,使得孩子们也十分孝顺。曾国藩的夫人欧阳氏,晚年双目失明,儿媳郭筠时时服侍,达三年之久。孝敬父母的家风也在曾氏家族中很好地延续。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告诫子女要谨言慎行,“立身以不妄语为本”。这其实源于曾国藩经历的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竟然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因此,曾国藩不但一生都将谨言慎行作为规范,还在家书中劝诫子女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
曾国藩在家书中用深入浅出的话语教给子女做人的道理,也用言传身教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这也使得曾氏的后辈们人才辈出。所以我觉得,可以说曾国藩不仅是位有所成就的人,还是位负责任的父亲。
跟大家分享了一位我认为的好父亲,当然,无论我们的父亲是成功的,还是平凡的,是尽责的,还是失职的,我想他们都尽力扮演好父亲的角色了。之前看过一部电视剧。父母忘记了孩子的生日,孩子委屈的不行,于是父亲真诚的和孩子道歉,里面有句台词儿这样说的:“宝贝儿对不起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有什么做不好的请见谅啊”。嗯,也许未来你我都会成为父母,我们也会有哪儿做不好的,希望这个时候能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们一下:“唉!你孩子的脚卡车圈里啦!别再骑啦!”
好啦,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感谢收听,咱们下期再见。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古人驾车要不要考驾驶证?
专家大腕说历史
05/15/19 • 8 min
现代人开车都要考驾照,但估计您从来没想过:古人驾车也要经过正规驾考的,不仅考试科目比现在难,考不过甚至还会受罚!他们对驾驶技术的重视程度到底有多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古人考“驾照”那点事儿......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汉代人饮食有多潮?烧烤火锅任你挑!
专家大腕说历史
06/11/19 • 7 min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专家大腕说历史”。今天咱们说点什么呢?
“焖炖甲鱼、烩鲤鱼片、红烧小鹿肉、煎鱼子酱、炸烹鹌鹑拌橙丝、枸酱、肉酱、酸醋拌河豚...”
听到这些菜名,您可能以为我这是在哪家高档餐厅点菜吧?说出来您别不信,这是成书于西汉的《铁盐论.散不足》篇里列举的汉代官僚和富商摆酒的八种“网红美食”!没想到早在汉代,我们的物产已经如此丰富,老祖宗们已经这么会吃了!其实啊,自汉武帝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的安定,汉代人在饮食方面越来越奢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果穿越回汉代,我们都能吃到哪些好东西。
首先来说说汉代的主食。汉代的饭类似于今天的米饭,将去皮的小麦、小米、水稻等煮熟后食用,具体的主食依据各地物产而不同。南方以吃米为主,北方以吃麦为主,这种饮食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另外,汉代人吃饭的时候,一般会把饭浇上“菜汁”,类似于今天的盖浇饭。条件差的也要放些盐和酱之类的。
除了米饭之外,汉代比较常见的主食还有饼。汉代的饼主要是麦磨成的面粉和水而成的。在秦朝时,人们吃的都是蒸饼,软塌塌的,到了汉代从西域传来了胡饼,在饼上撒上芝麻放在炉子里烤成,又香又脆!这胡饼与今天新疆人吃的馕非常相似。据说汉灵帝就特别喜欢吃,还带动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地区的流行风尚。
这聊了半天,光有主食没有肉菜怎么行啊!食肉党别慌,在汉代时,人们食用的肉类品种已经非常丰富了。首先要提的是,汉朝还是很流行吃狗肉的,最近江苏沛县在搞「沛县狗肉节」,号称沛县吃狗肉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年汉高祖刘邦吃狗肉,樊哙卖狗肉。不管这事是不是真的,吃狗肉的习俗确实是流传几千年了。秦汉简牍上记载,由狗肉制成的菜肴,有五香狗肉干、狗羮、烤狗肋骨等等。至于其余的肉,一般还有羊、猪、鸡等。
那么在汉代,这些肉都有哪些做法呢?如果你平时喜欢吃烧烤、火锅,回到汉代,一点也不用担心。据推测,原始时期,人们在吃肉的时候,就会把肉穿到树枝上,放到火上燎烤了吃。到了汉代,人们已经学会烧烤了,各地出土的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上经常有炙烤兽肉的画面。马王堆汉墓当中,烤牛肉、烤鸡肉、烤鱼串一应俱全。除了烧烤,汉代人还流行涮火锅。在海昏侯墓考古现场,就出土了一个火锅形状的青铜器,被考古学家初步认定为是一个距今有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还有更神奇的呢!大云山江都王刘非的墓里出土了一件蒸煮食物的器皿,内部用4块隔板和一件圆筒将鼎分为5个独立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能煮不同的东西,可以同时涮牛肚、涮藕片、涮肉片,与现在的九宫格火锅在设计上如出一辙。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啊!除了烧烤和火锅,汉代肉食的烹饪手法还有油炸、生吃、腌、风干等等。据《盐铁论》记载,当时汉代的市场上出售有各种熟食,比如蒸猪、狗肉、马肉、煎熟的鱼、切好的肝、咸羊肉、驴肉干、羊羔肉,等等。
如果你是重口味,也不用担心回到汉代会嘴里寡淡。汉代最普遍的调味品,是“豆豉”和“酱”。“豆豉”指的是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制成的豆豉,“酱”的加工原料多,豆类、谷类、肉类、鱼虾类都能制成各种酱。汉代制酱和制豉的工商业者可以取得惊人的经济利润,《汉书》里曾记载张氏靠卖酱而发家致富,获得“千万”家产。这跟今天老干妈“陶华碧”的故事实在是惊人地相似啊!此外,现在炒菜做饭常用的桂皮、花椒、姜等调味料,回到汉代也能吃到。
再来说说蔬菜水果。有了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了不少瓜果蔬菜。像胡萝卜、黄瓜、大蒜、香菜这些餐桌上的熟客,其实是通过丝绸之路过来的。水果方面,除了在先秦已经存在的桃、李、枣、杏等之外,汉代还新出现的有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的葡萄、石榴、胡桃、瀚海梨等,还有南越国进贡来的荔枝。据说汉武帝就特别喜欢吃荔枝,还派人在上林苑大面积移植荔枝树。结果荔枝是畏寒的南方植物,到了长安无法存活。汉武帝一怒之下,还处死了数十个看守园林的小吏。可见汉武帝对荔枝的喜爱程度。
今天带大家盘点了汉代的饮食种类和一些烹饪方法。不得不说,汉代的食材丰富程度都快赶上我们了!以上这些,还只是汉代美食的一小部分。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山珍海味。比如在汉代,肉可是妥妥的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能享用各种精美的饮食,一般百姓家里还是跟韩剧里的一样,以粗米和咸菜、酱菜为主,最多也就能吃点鸡肉和鸡蛋。另外在汉代,进餐次数也跟所处的社会阶层有关。如果是皇帝的话,一天可以吃四顿;贵族的话,一日吃三餐;而老百姓则只有每日两餐。看来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搁汉代都是贵族了!
今天的汉代饮食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收听!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这位倒霉皇帝的奇葩死法,竟和咱的日常用具有关!
专家大腕说历史
06/10/19 • 7 min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专家大腕说历史!
今天啊,咱们要先来说一位帝王之死,这位帝王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皇帝不好说,但铁定是死法最奇葩的皇帝!而咱们今天的话题,也跟这件要了他命的地方有关。另外友情提示一下:如果您现在正在吃东西,那还是先收拾一下比较好......
关于这位皇帝的死法,在《左传》中有一句话描述“将食,涨,如厕,陷而卒。”没错,他是掉进茅坑死的!这谁啊这么倒霉?
他就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其实公平地说,历史上晋景公也算得上是有高超政治手腕的人。只是这下场太让人无语了:据说晚年时他有天做恶梦,梦到鬼来追杀自己,惊醒之后就开始生病。于是找来神巫占卜。在那个时代巫师是很重要的职业,上到闻讯国运或战争,下到日常的寻医问药,都离不开占卜。可是神巫占卜后却说:您这病没救啦,根本活不到吃新麦子的时候了......这下晋景公勃然大怒,把神巫轰了出去。
神巫被赶走了,但是晋景公的病越来越重,从秦国请了名医看病也没用。有天他忽然想喝粥,就让人用新麦子熬了一碗端过来,刚要喝忽然想起来神巫说的话,于是让人立刻把神巫带进宫,站在面前指着粥说,你不是说我喝不到新麦子的粥了吗?我今天就喝给你看!说着下令把神巫推出去杀掉了。结果第一口粥刚端到嘴边,他忽然觉得肚子疼!赶紧放下碗往厕所跑......但是过了好久都没出来,底下人赶紧进去一看,得!晋景公已经溺死在厕所里很久了......
哎呀,不得不说这是个有味道的故事......不过这里也有个问题,虽然很明显晋景公是身体原因导致溺亡的,但那时候的厕所是怎么能让一个大活人掉下去呢?
估计啊,用过老式公共厕所的朋友已经能猜到一二了:大概是那种跨在蹲坑上的厕所吧?那种蹲坑如果坑口比较大,加上晋景公突发急病,的确有可能掉下去......嗯,您猜的很有道理,不过汉代以前的厕所比这还刺激:那时候的厕所叫做“圂”[hùn],外面一个框,里面一个豚字,就是古代说猪的那个豚字。那既然名字叫这个,肯定是跟猪有关!对,那时候厕所是分两层的,下面是养猪的猪圈,上面建个台子,台子里就是蹲坑的位置。只是不知道有人考虑过猪的感受没有......
而且这种格局也会导致一些尴尬事儿,比如西汉时汉景帝的一位妃子就曾在如厕时遇到惊魂一刻:在皇家园林上林苑游玩时,汉景帝的妃子贾姬去如厕,没想到一头野猪也跟着进去了!很显然是被厕所下猪圈里的猪引来的。但这下可要命了!景帝本想差人进去救人,可是随从回答:您的妃子上厕所,我们怎么好进去呢?皇帝一想也对啊,就想自己冲进去搭救爱妃,又被随从拦住了:皇上您三思啊,天下的美女大把,死一个妃子有什么大不了?但皇上您可不行,犯不着去冒险啊!您听听,这话说也是够可以的!于是景帝只能在外面干着急,所幸贾姬命不该绝,野猪进去了一会儿就跑了出来,没酿成惨剧。但是这也侧面说明,当时即使是专供皇室的“御厕”,也同样是可以养猪的。
嗯听完这两个,您是不是觉得这故事是越来越“有味儿”了呢?没关系,接下来这个保证不会再有味儿了!
正因为种种问题,所以古人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提升如厕质量。用各种办法改善马桶坐具不说,还找到很多配套用具。在《世说新语》里就提到这么个故事: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当天也自然是头回使用皇家厕所。而王敦虽然功高权重,但毕竟是武将,战场上哪去享受这么好的厕所?他进了厕所之后,发现不远处有个漆器的小箱子,里头盛着几颗干枣。哎呦?他一想,这皇室厕所就是周到,还备着“蹲坑食品”呢?于是拿起来一口气全部吃光;不过味道好像也不怎么滴?临出来厕所,有侍女端来一盘水,旁边还有一个玻璃碗,里面盛着一些豆子样的东西,王敦想都没想就把这些豆子倒在水里一饮而尽!结果没想到“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厕所里那些干枣是用来给如厕的人堵鼻子的,而端上来的豆子是用晾干的猪胰脏磨成粉末,混合豆粉做成的“澡豆”,是古人用来作为肥皂洗手的!唉,这次第怎一个尴尬了得啊!
同样是西晋时期,另一位富豪石崇,他家的厕所富丽堂皇得让人瞠目结舌。据说他的一个朋友在他家做客,内急便借厕所用。谁知推开一间屋子的门,发现里面不但装饰得如同宫殿一般,而且竟然铺着纱帐的大床,大床上还有华贵的毯子。还有两个侍女手持香囊,负责准备厕筹。对了,什么叫“厕筹”呢?简单说就是方便后用来擦拭的竹片。虽然汉代就有了造纸,但古人认为纸是用来写字的,而字是先贤发明所以不能被不洁之物玷污。所以直到元代以后才有了厕所用纸。话说回来,石崇家的厕所的阵势,着实让人惊叹不已。果然,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啊......
您看,咱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如厕这件事,敢情还有这么多故事!好了,这里是专家大腕说历史,咱们下次再见。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演技堪比“苏大强”,史上有名的戏精帝王!
专家大腕说历史
06/14/19 • 7 min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专家大腕儿说历史。
最近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不知道大家都看了没有?剧中人物苏大强窝囊自私,既爱作又能演,简直让人恨得牙痒痒。都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要说这苏大强演来演去,最终也只是为了获得儿女的关注。可是在古代啊,却愣是有人依靠精湛的演技赢得了江山。什么?您不信?今天,咱就来掰扯一下古代那些靠拼演技上位的皇帝们。
这要说的第一位演技派,就是刘备。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有一项经典的主公必杀技,就是哭。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我们这位主公的眼泪可是说来就来。除了哭,人家表演起大义灭亲也是不在话下。当年长坂坡之战,刘备大败曹操,带着当地百姓逃跑。赵云为了救刘备的独生儿子阿斗,在曹军中七进七出,险些丧命。当赵云救出阿斗,将阿斗安全护送到刘备面前时,刘备感动的那是涕泪横流,劝都劝不住。哭了半晌之后,只见他抱起阿斗就往地上摔。还破口大骂阿斗:“为了你这个小子,我差点失去了一员大将!”咱仔细琢磨一下啊,刘备就阿斗这么一个儿子,哪能真下得了手摔他,多半就是演戏给赵云看呢。不过这一假摔倒是把赵云感动的一塌糊涂,从此更加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
刘备一哭一摔,虽然是套路,倒也确实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可下面要说的隋炀帝杨广就不是这样了,为了成功上位可谓是费尽心思,妥妥的戏精一枚。
据说杨广小时候聪明伶俐,相貌英俊,深得爸妈的喜欢,可是无奈自己再怎么优秀,他老爹隋文帝还是立自己的哥哥杨勇为太子,这杨广不服气呀,心想哥哥既没我聪明,也没我有谋略,凭什么让他当太子?就因为他比我生的早?于是,杨广为了夺得皇位,悄悄开始了自己十几年的演技生涯。隋文帝本人是出了名的节俭,杨广就故意投其所好,每次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来看他的时候,他便将家里帐幕全都换成素色的,并将年轻漂亮的侍女赶出去,只留下又老又丑的侍女来服侍。这还不够,为了营造出一种我从不听靡靡之音,对享乐毫无兴趣的假象,杨广还故意扯断琴弦,甚至不让人擦去琴上面的灰尘。这一来二去,隋文帝就感觉这个儿子不错,懂得勤俭节约,比他那个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太子哥哥强多了,于是经常在大臣面前对他赞不绝口。
这光讨好父皇可不行,还得讨好母后,这样继承皇位才有双保险。要知道独孤皇后崇尚爱情,隋文帝对她也一直是专一不二。于是孤独皇后便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继承他父亲的优良品质,可天不遂人愿啊,偏偏杨勇和杨广这两兄弟都是好色之徒。不过比起他哥哥时刻都在放飞自我,做不一样的烟火,杨广心眼儿可就多了。为了让母亲高兴,他十多年来一直在表面上跟自己的正妃同心同德,恩爱有加;而背地里,则把自己在外面找的女人全部藏在秘密建造的私房里,一旦这些女人生了孩子,便全部杀死,一个不留。依靠连自己爸妈都上当受骗的演技,杨广最终如愿当了皇帝,可是戏演完了,这人昏庸无道的本性也逐渐暴露出来了。最后隋朝这结局咋样,大家也都清楚了。
不过,伪善这种把戏在高手如云的古代终究是不算什么,即使搁到现在,我们身边也经常会有这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出现。不过要是说起装疯卖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可就不是什么人都能演得像了,必须得豁的出去才行。在这方面,不得不说明成祖朱棣才是真正的奥斯卡影帝。
明初建文帝登基开始搞削藩,朱棣为了保命,避免侄子对自己下黑手便开始装疯。不仅在街头狂奔,对着路人大呼小叫,有时候还一整天睡在大马路上,任谁劝都不听。终于,燕王疯了的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北平城,又传到了南京建文帝的耳朵里,建文帝听了将信将疑,就派大臣去北平燕王府探听虚实。结果使臣见到朱棣立马呆住了。当时正值盛夏时节,朱棣为了把戏做足,居然披着棉袄围在火炉旁烤火取暖,还浑身抖个不停,嘴里直喊着“冷啊冷啊”。使臣和他说话,他就胡言乱语一通,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就这样,使臣坚定的认为,朱棣真的疯了,于是回去报告了建文帝,建文帝因此对朱棣放松了警惕。朱棣用神级的演技骗过了所有人,不仅保住了性命,还为之后的顺利夺位当皇帝赢得了时间。
今天跟大家聊了聊古代的几位戏精皇帝,虽说人家最后都靠演技走上了人生巅峰,但这浑身是戏的本事还真不建议大家跟着学习,毕竟做人要厚道,在日常生活里,为了和谐,咱们还是应该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滴。
好了,本期的专家大碗儿说历史就到这里了,咱们下期再见。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古人炫富方式太惊人,原来还能这么“作”?
专家大腕说历史
06/26/19 • 8 min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专家大腕说历史。
随着这些年国家慢慢富强,大家的生活都过得越来越好。有不少土豪们开始热衷于在朋友圈和其它社交平台炫富,有晒名车、名牌包的,有秀超豪华别墅的,再壕一点甚至还有晒私人飞机、游艇的,炫富的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不过,这炫富可不是我们现代人才有的行为。古代的富豪们早就开发了众多的炫富套路。而且有趣的是,不同背景的人炫富的风格还不太一样。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古人炫富都有哪些方式!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讲炫富炫的最有意思的一个群体,那就是咱们古代的大诗人们,看他们是如何写诗来炫富的。要知道诗人可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通常比较注重自己的名节,所以即使是炫富呢,也比较注意分寸,还有点自我调侃的意味。比如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就是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的那位,他可以说是朝廷老干部了,为人旷达不羁。有一回,他独自穿着便服去袁氏别馆,打算小酌一杯,欣赏欣赏大自然风光,于是乎他没坐轿,也没带秘书,就这么去了。结果估计是穿的太接地气了,被势利眼的店家轻慢了,惹得老贺同志不高兴了,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表达不满,叫“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让你买个酒你磨叽什么呀,大爷我口袋里又不是没钱!”这傲娇的语气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炫富”的路数也有点别出心裁。在他的职场生涯里,几乎每一次升迁,他都会赋诗一首得瑟。其中最“气人”的就是这句“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了:意思是“我都步入晚年了,却当上了太子太傅,不仅清闲无事,还能月俸百千,当个拿着高薪的二品官。”他这官当得钱多活儿还少,真是让人羡慕啊!但是人家是正儿八经靠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你不服不行啊!
话说这文人写诗炫富,确实挺有意思,自有一番风流态度。不过这皇亲贵族炫起富来,就比较简单粗暴了,怎么烧钱怎么来。那一般人可真是望尘莫及。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西晋的首富石崇了。《世说新语》上记载,他把他家的厕所修建得是美仑美奂,四周还挂着蚊帐,摆着垫子、褥子,准备了各种的香水、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更夸张的是,他还命十多个衣着光鲜的婢女手捧香袋排着队侍候上厕所的客人,搞得很多人到他家都不好意思如厕了。坊间啊,还流传着他与东晋皇帝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的故事。说是石崇听说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他就用蜡烛当柴烧。要知道蜡烛那时候还是挺贵的,用蜡烛烧顿饭那简直就是在烧银子啊!他还听说王恺用一种叫做赤石脂的中药涂墙壁,他便命人用花椒和成泥来刷墙。还有一次,晋武帝把一株二尺高的珊瑚树赏赐给了王恺,这棵珊瑚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估计都少有。于是王恺立马神气地拿到石崇家炫耀。没想到石崇直接将其砸烂,并搬来了更大更多的珊瑚树。王恺看了后,倍感失落,自叹不如。
像这样贵族炫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唐中宗的安乐公主,命人制作天价百鸟裙,采用百种鸟雀的羽毛。这条百鸟裙,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侧面看又是一种颜色;在阳光下看是一种颜色,在暗中看又是一种颜色。后来文武百官各家的女眷们都纷纷效仿,为了采集鸟毛兽毛,直接导致了岭南的很多鸟类都快绝迹了。还有明朝首辅张居正回乡为父亲守孝,竟然坐着比宝马奔驰还拉风的轿子。这个轿子装修豪华,要32个人抬,轿内不但有会客厅、卧室,还有厨房、卫生间,简直就是行走的总统套房啊!为了使这顶巨无霸式的大轿畅行无阻,有些狭小的路段还要拓宽,有的小桥还要加固拓宽,一路上劳师动众,所到之处,令当地父母官战战兢兢。
但是,像这些贵族们的这种粗暴的炫富和奢侈浪费,都是一次性的烧钱,再多的钱也有造完的一天啊!而且非常容易引起统治者的警觉和大众的不适。江湖上还有一种更为低调奢华的炫富方式,能留给人一种“即使我不说,你也知道我很有钱”的神秘感。比如明代有个很有名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叫做项元汴。据记载,他收藏过的书画在千件以上,其中光是宋、元两代的作品就有500余件。别的不说,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就有8件。至于绘画作品,什么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啦,王维的“山阴图”啦,韩干的“照夜白图”啦,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啦等等,都是中国画史上的绝对精品。这些可都称得上是皇家级别的收藏了,足以与故宫、国博的顶级收藏相媲美。有人会说,可能当时的宝贝比较便宜吧?可能他也没花多少钱!其实不然。即使在当时,刚才我们提到的王羲之八件作品之一的“瞻近帖”就已经价值2000两了,要知道,明万历年间每亩田不过价值银1两5钱,所以就这一件“瞻近帖”的价格就相当于千余亩良田呐!那如果所有宝贝加起来,这项家得有多富有啊?您还别说,项家的这项炫富技能,不仅不招恨,还吸引来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竞相拜访,想要一睹众多艺术珍品的风采。这种方式不仅保值,还体现文化品位的炫富,实在是高啊!
好了,今天关于古人炫富的话题就说到这啦!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
Show more best episodes
Show more best episodes
FAQ
How many episodes does 专家大腕说历史 have?
专家大腕说历史 currently has 616 episodes available.
What topics does 专家大腕说历史 cover?
The podcast is about Society & Culture, History and Podcasts.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episode on 专家大腕说历史?
The episode title '外国留学生怎么对待才好?看一千年前的唐代人怎么做的!' is the most popular.
What is the average episode length on 专家大腕说历史?
The average episode length on 专家大腕说历史 is 8 minutes.
When was the first episode of 专家大腕说历史?
The first episode of 专家大腕说历史 was released on May 13, 2019.
Show more FAQ
Show more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