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中美阿拉斯加高层对话,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议题的分析评论。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称:“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首次中美高层会谈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市举行,现场充满火药味”,“由于双方都须向各自国民和国际社会交代而展现强硬姿态,加上会谈之前,双方其实都已释放一些信号,因此观察人士大多对会谈不抱很大期望。但中美双方毫不掩饰、展示尖锐矛盾的高姿态,还是让外界大为吃惊。”“《华盛顿邮报》说,这是拜登政府首次领教到中国‘战狼外交’作风,也打破任何中美关系可能重置的幻想。”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中美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两天的高层对话中发生了争吵,这并不出人意表。真正出人意料的,是中方态度异常强硬,言词十分激烈。美方对中国的批评,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惟中方高级官员当着全世界的镜头痛批美国,标志着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结束了过去数十年对美忍辱负重的局面,平视而非再仰视华府。”“如果说近年来美国民意在对华政策方面形成了高度共识的话,中国国内对美国的印象也急速转差。这一点,从中美会晤的现场视像在内地互联网热传、杨洁篪和王毅的发言获网民大赞,可以略见一斑。”
香港《信报》的社论称:“按照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波特(Jalina Porter)的解读,夸张的外交姿态往往是针对国内观众。事实上,杨洁篪的发言造成强烈的内宣效果,‘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之类的霸气言论在内地爆红,网民热捧为金句,商家把金句制成T恤、手机壳和购物袋等等潮物,据说销售情况相当理想,商人发了一笔爱国财。网上更热传一百二十年前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签署时的图片与这次中美会谈的场景对照,反映中国不再屈膝受侮。”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在经历了一个激烈、针锋相对的开场之后,中美在阿拉斯加接下来的闭门战略对话看来进行得还算顺利,其结果远好于人们的最坏担心。双方不仅把三轮会谈都进行完了,没有谈不下去,而且在对话结束后各自举行的记者会上,双方都说对话是‘坦率’的,都提了在一些领域寻求‘合作’这个词。战略对话的第一个作用是要双方增加相互了解,避免彼此战略误判,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有进展的。”“相信美国也通过这次对话有了更多对中国的了解。他们首先应该更清楚了,中国是不怕讹诈的,对捍卫自己的主权与核心利益有十分坚定的意志。”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这次美中安克雷奇对话,也可说是美中价值观差异的分水岭。杨洁篪会谈中说:‘美国不代表国际舆论,西方也不代表国际舆论。无论从人数或世界潮流来讲,西方舆论不能被认为是国际舆论。美国在讲什么普世价值,什么国际舆论的时候,想想自己心里是不是踏实,因为你们不能够代表,你们只能代表美国政府。’这段话是习近平‘东升西降’、‘中国可以平视世界’宣示的进一步阐释,将成为美国与西方民主国家合纵连横的利器。从此美中的较量将是全面的,而非特朗普政府时期侧重经贸,而轻忽人权和普世价值,美中的摩擦将成常态。”
03/25/21 • 4 min
Generate a badge
Get a badge for your website that links back to this episode
Select type & siz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8%a7%82%e5%af%9f%e4%b8%ad%e5%9b%bd-172654/%e8%a7%82%e5%af%9f%e4%b8%ad%e5%9b%bd-%e5%bd%93%e7%9d%80%e5%85%a8%e4%b8%96%e7%95%8c%e7%9a%84%e9%95%9c%e5%a4%b4%e7%97%9b%e6%89%b9%e7%be%8e%e5%9b%bd%e6%a0%87%e5%bf%97%e4%b8%ad%e5%9b%bd%e5%a4%96%e4%ba%a4%e5%8f%91%e7%94%9f%e4%ba%86%e9%87%8d%e5%a4%a7%e5%8f%98%e5%8c%96-12719332">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观察中国 - 当着全世界的镜头痛批美国,标志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