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书籍解读
晓书童
您耳边的书本知识人话翻译官。
All episodes
Best episodes
Top 10 热门书籍解读 Episodes
Goodpods has curated a list of the 10 best 热门书籍解读 episodes, ranked by the number of listens and likes each episode have garnered from our listeners. If you are listening to 热门书籍解读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s no better place to start than with one of these standout episodes. If you are a fan of the show, vote for your favorite 热门书籍解读 episode by adding your comments to the episode page.
10/08/22 • 15 min
解读《可能性的艺术》13、政治无法打造天堂,但却可以铸就地狱
我们正在解读《可能性的艺术》作者刘瑜,通过音频旁边的连接,可以直接买到这本书。刘瑜老师的付费音频课程《比较政治学30讲》也推荐给所有的同学们。
今天这期节目是刘瑜老师为整本书做的一个总结,如果没有听过之前的节目,你甚至都听不懂刘瑜老师在说些什么,但既然我们已经一起走到这里了,听完之后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觉得非常精彩。
政治现实主义
首先还是回到本书的标题,俾斯麦的那句话:“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
俾斯麦是在1867年说出这句话的,当时德国的统一大业还成败未定,他正在欧洲各国之间合纵连横。为了赢得国内的民意支持,作为一个反民主的人,他却主动开放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而作为一个反社会主义的人,他却完成了福利国家的奠基。而正是这种灵活性,让他被尊称为“政治现实主义大师”。
他的这句话完整的是:“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是可行性的艺术,是次优的艺术。”这就很好的呈现了俾斯麦的政治现实主义。
什么是政治现实主义,比方说中美关系,今天的状况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我们指望两国换届领导人,就能让中美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这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两国政府都能趋利避害,小心避雷,保持不温不火的和平,却是可能的,这就是一种艺术。
政治创造可能,但政治也有它的边界。
关于政治所蕴含的可能与不可能,我们必须要强调。政治“可能”让一个国家成为地狱,但它却“不可能”让一个国家变成天堂。政治所能抵达的上限不高,但是他能抵达的下限却非常的低。
为什么?因为政治的力量可以扼杀掉所有的社会关系与个人努力,但是它却不能成为社会关系和个人努力的替代品。
当政治非常糟糕的时候,比如一个极权政府掌控一切的时候,它可以摧毁所有的生产积极性,自发的社会组织,家庭乃至是人性,让所有人的生活都变成一场噩梦。
而当政治非常好的时候,它也只能制定一个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而一场球赛踢得是否精彩,有只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更取决于球员们踢得好不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的政治只是美好生活的前一半,而后一半美好来自于社会、市场、文化和每个人的努力。
这种政治上限不高,下限却很低的不对称,是比较政治学上的政治现实主义。而遗憾的是,在当代世界,人们普遍都缺乏这种认识。
政治的可能与不可能
经常会有这样的声音说:“某某国家不是国家能力很强吗?为什么环保搞不好?”“某某国家不是民主化了吗?怎么还会爆发冲突?”“某某国家不是领导人已经换了吗?为什么公共服务还是不行?”
其实这些问题的内核都是:政治可以解决一切难题,政府有义务包揽所有人的幸福。
但是政治没有这么神奇。经济学家索维尔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众所周知,经济的第一原理就是稀缺性,从来没有这么多的资源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政治的第一原理,就是无视经济第一原理。这当然是一句调侃,其实就是相告诉我们:太多人对政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进而完全无视了其他条件的约束。
什么约束?
比方说社会结构的结束,当一个社会是极端的二元对立的时候,每一方都缺乏妥协精神,那任何政治力量和制度都难以突围。比如说之前提到的埃及“裂痕动员”,伊斯兰派和政治世俗派的尖锐对立与绝不妥协,摧毁了他们国家的民主。
比方说历史的约束,之前我们提到历史上高频度高烈度的战争是如何锤炼一个国家的国家能力的,而这个影响可以延续数千年。
比方说地理的约束,阿富汗的多山地形使它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能力,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让他受到经典的资源诅咒,而美国独特的地缘位置,让它能够从容的“先发展民主,后建设国家能力”。
比方说文化的约束,这种约束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印度,表亲的专制削弱了政治竞争的有效性;在阿富汗,宗教极端主义的阴影使得民主转型难以落地;在委内瑞拉,经济民粹主义盛行,让民主制度最终走向死亡。
当观念的水位太低的时候,所谓的宪法就成了一张随时都可以撕掉的废纸。
之前我们说过“政治在社会中”,这个社会分解开来,就是政治在历史中,在地理中,在经济中,以及最重要的政治在文化中。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治是很难在狭小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和历史空间中长成参天大树的。很多人期待只要政治制度一改变,就可以一夜之间让大地旧貌换新颜,说好听点这叫浪漫,说难听点就是一种懒惰。
真正的变革不仅仅是从上而下,必须还要有从下而上的生长。在人们学会宽容、耐心和同情理解,学会从各种集体主义的轮椅中站起来,迈出个体的步伐之前,政治是没有魔力去改造生活的。
好的政治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张船票,但是它并不是能将所有人都送到目的地的大船。
不过,政治是有限的,但并不是无用的。
我们对比朝鲜和韩国,对比20年前后的委内瑞拉,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相似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条件,在不同的政治力量之下,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改善游戏规则未必会让一场球赛精彩纷呈,但它至少是让这场比赛可以持续的前提。
之前我们聊过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路径:
比如说政治选择的路径。在南非,虽然社会极度撕裂,历史记忆充满创伤,但是新旧两个执政集团,通过妥协与分权,让南非实现了民主转型的软着陆。
比如说经济路径的选择。在智利,虽然是在经济民粹主义盛行的拉美,但在威权政府倒台之后,坚持了温和的经济自由主义路线,让智利的经济成为拉美地区的佼佼者。
比如集体行动的路径。在美国,国家能力的构建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不是起源于暴烈的战争或者发达的文官制政府,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运动。在韩国,新的政治可能性来自观念的变迁。当观念的水位不断上升,人们甚至超越了经济的考量,为了一个更高的价值重新缔造制度。
在所有的这些故事中,我们发现尽管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是政治发展的约束,但约束并不是一个坚不可破的牢笼。政治的发展都还存留一定的余地。一开始可能只有很狭小的一条缝隙,但通过行动与智慧,这条缝隙被不断的拓宽,最终打开了新的天地。
反过来,政治也可以把原本辽阔的空间逐渐的封闭。
像是阿富汗,50年前,那里本来是一片现代化的光景,但是极左力量的崛起引发了苏军的入侵,进而激发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政治多米诺骨牌让一个国家的路越走越窄,直到山穷水尽。
像是伊拉克,萨达姆不是伊拉克的救星,在他的治下并没有和平与发展,正是他把一个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拉进了无穷的战火。
像是津巴布韦,1980年独立的时候,充满希望,百废待兴,但是穆加贝的民粹主义和大权独揽,让非洲粮仓沦为通货膨胀的地狱。
在这些国家,政治就是非常糟糕的艺术。
而在卓越与糟糕的艺术之间,是政治行动。
行动需要勇气,需要有无数的小男孩冒着巨大的危险,从人群中站出来说:“国王,你并没有穿衣服”。
同时,政治行动更需要节制,狂热的政治激情可能以民主的方式摧毁民主,以自由的方式摧毁自由。
就像法国大革命中的罗兰夫人,她是革命者,却死在革命同伴的手里,她为人们追寻自由,却在临死前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委内瑞拉式的经济崩溃告诫我们,善的感召如果失去缰绳,就会变成海妖的歌声,将无数的船只引向触礁与沉没。
很多时候比左右之争、东西之争、普世之争更重要的,是狂热与温和之争,是斩钉截铁和怀疑主义之争。
政治学没有常识
刘瑜说自己因为常常在公共领域写作,被贴上了一个标签,叫做“政治学常识的普及者”。她对这个标签很不喜欢,因为在她看来:当对政治学的了解越多,就越会意识到,政治学是没有常识的。
如果你觉得民主是常识,但是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反对民主,美国国父麦迪逊甚至说:“就算所有的雅典人都是斯格拉底,雅典的公民大会仍然会是一群暴民。”
如果你觉得自由是常识,请问是谁的自由?哪里有没有阶级属性的自由呢?
如果你觉得平等是常识,可是历史上对于平等的追求,常常带来的是一败涂地的悲剧。
刘瑜老师能普及的哪里是所谓的常识,而仅仅只是一个迟疑的态度。
他时常为政治的这种原地踏步而感到绝望,在其他领域,人类的进步是令人惊叹的,科技的进步,生活的改善,我们可以用短短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够到达地球的另一边,我们能在月亮上都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任何地方的人通话见面。
这些文明的成果令人敬畏,但是转眼一看政治,又那么令人泄气。虽然人类已经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但仍然会为了能不能退出一个宗教打得头破血流,为了一句刺耳的言论付出惨重的代价,为一一句口号沦为无法退出的实验品,为一场选举反目成仇。
同一个物种,竟然可以同时如此智慧和愚蠢,如此伟大和狭隘,如此勇敢和懦弱。
可转念一想,政治没有常识又未必是一件坏事。为什么?因为如果知识是确定的,那专制就是必要的。恰恰是知识的不确定性,让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情境中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并以这种思考成就人之为人的尊严。
如果是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在建造一座层层累加的高塔,社会科学的知识就更像是西西弗斯在推石头,推上去,滚下来,再推上去,再滚下来。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徒劳,殊不知这种原地踏步,正是对自由落体的对抗。
政治复杂到令人绝望,但也正是这种复杂,让思考充满乐趣,让自由成为必要,让未来涌现无穷无尽的惊奇!
请告诉我你想听什么
好了,《可能性的艺术》聊到这里,就全部完结了。
这本书真是让我非常的受益,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并不同意书中的观点,我也看到了同学们的评论。对此,我一点都不意外,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之前我们在聊经济学,聊法律,聊博弈论,聊行为经济学等等书籍的时候都有类似的情况,太多观点和我们的常识相悖了。尽管过了很久在回看之前的解读,确实也有不够准确和严谨的地方,但是我依然受益无穷。
我们学习不是为了验证自己是对的,很多人所谓的思考其实就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见。时隔许久再回看这些书籍,最大的受益不是它传递给我的诸多信息本身,我们处在信息极度过剩的时代,信息本身并没什么用,有用的是不同的作者教给我不同的思考角度,怎么用学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
把自己之前的观念暂且放一放,自我的稳固不来源于对差异的抗拒,相反包容和兼听能让自我更加丰盈。
我感恩...
09/26/22 • 24 min
解读《可能性的艺术》12、一个数千年都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平等
我们正在解读《可能性的艺术》作者刘瑜,通过音频旁边的连接,可以直接买到这本书。刘瑜老师的付费音频课程《比较政治学30讲》也推荐给所有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本书讨论的最后一个话题,经济不平等。
黄金时代的巨大裂缝
2019年有一部大火的好莱坞电影《小丑》,很多同学应该都看过,或者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
年轻人阿瑟是一名小丑演员,和生病的母亲相依为命。他患有精神疾病,会无法控制的大笑。生活在底层的阿瑟处处受到凌辱,被老板解雇、被脱口秀演员嘲笑,被警察追捕,甚至就连他的精神支柱,母亲的爱和邻家女孩的钟情,竟然都是自己的幻觉。
在彻底的绝望之后,阿瑟开始了报复,把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杀死,最后他成为了民众反抗象征,电影在全城的暴乱当中结束。
这部电影激烈的反应了当代社会的不平等,阿瑟代表着一无所有的底层人民,他们被羞辱、嘲笑、愚弄,失去了一切机会。而电影中的市长,老板,明星代表着对大众疾苦熟视无睹的精英阶层。电影向世界发出警示:不要无视底层人民的苦痛,他们的怒火可以焚毁一切。
最近几年,出现不少类似的电影、报道和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的不平等发出声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说:当下正处于黄金时代,科技进步,战争减少,贫困减少,人均寿命提高。而经济上的不平等就像是这个黄金时代上的一条深刻的裂缝。
美国在上个世纪初,前10%的富人,坐拥全国50%的财富。后来这个比例稳步下滑,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又开始回升,到21世纪初的时候,竟然又回到了50%。
这条U型的曲线,让人一望便知,美国在社会公平,贫富差距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一个百年的大轮回。那真叫辛辛苦苦一百年,睁眼一看解放前。
2016年,美国1%的人口,掌握着全国39%的财富。这1%的126万户家庭,平均资产2680万美元,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40倍。
不仅如此,90%的美国人,过去50年,排除通货膨胀因素外,他们的真实收入竟然原地踏步,半个世纪不变。
而且美国30%的人完全没有存款的,20%人的存款也只够他们生活6个月。所以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是无法承受半年以上的失业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旦失业或者生病,就立刻陷入贫困。
不仅是美国,我们也面临着不平等挑战。比如说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城市孩子上高中的比例是90%,而某些省份的农村只有37%。
有些农村孩子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仅仅是近视了却没人给他们配眼镜。一个可能很有天赋的孩子,就是因为眼镜这么一个极小的物质障碍,他的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不公平,说出来实在令人心痛。
我们一谈到不平等,往往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讨论,只要把目光抬高到全球范围,巨大的不平等立刻扑面而来。
有经济学家做过研究:美国最穷的5%的人,他们的平均收入和印度最富有的5%人口的平均收入竟然是一样的;喀麦隆顶部5%的人和德国最穷的5%的人口重合;英国最穷的8%和津巴布韦最富的8%重合。
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竟然如此之大,这种鸡头不如凤尾的差距,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过的。富国的穷人相比于自己国家的富人来说是确实是不幸的,但是对于穷国的穷人来说,他们又是相当幸运的。
我们经常会看到报道说,某某穷人国的人,冒着生命危险都要偷渡到临国家去,现在来看这确实是理性的选择。因为只要成功了,自己和孩子的命运就都改变了。
财富的高度不平等无论是在美国、中国还是在全球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不可接受的不平等
如果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是被他的出生地点和阶层所决定,那这个世界就绝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样子。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接触到年轻的快递、保安、保洁和服务员,他们大多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出身,从小就没人管他们,辍学之后外出打工。这让人难免会想,他们中有多少人本来可以是科学家和艺术家。
天赋和才华在人群中大体而言是均匀分布的,但是就因为出身和教育的不平等,留守儿童中诞生社会精英的比例是远远低于城市中产家庭的。有多少的才华、天赋和梦想,仅仅因为出身就被彻底埋没。
而更令人绝望的是不平等会自我强化,愈演愈烈。更多的钱可以买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带来更好的前途,而更好的前途可以挣到更多的钱,为下一代营造更好的环境。这是一个阶级不断固化的恶性循环。
越是不平等,阶级固化就越严重,因为梯子越长,底下的人想要爬到顶就越困难。
如果什么都拼爹,那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个人奋斗都没有了意义,那我们的文明又将何去何从呢?
经济不平等会传导到政治系统,腐蚀公共决策,有钱人通过关系搞定各种工程、项目,司空见惯。
而更进一步,政治动荡会加剧。在历史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常常都是暴力革命的导火索。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到法国大革命,有太多的教训。
如果说在古代,神权和儒家思想的宿命主义世界观,让民众对不平等具有很高的容忍度,只要让我吃饱饭,其他的都好说,不到活不下去也不至于会起义。而启蒙运动之后,平等主义的世界观让民众对于不平等的容忍度大大下降。
现代政治相比古代来说虽然更加的平等,但却更加脆弱,民众并不是根据自身的绝对处境,而是根据相对的剥夺感来采取整治行动的。
近些年,英、美就因为贫富差距而出现政治撕裂,推动民粹主义盛行。
之前聊经济全球化的时候我们就谈到过,全球的精英们已经站到了一起,之前只能在自己国家里赚钱,现在可以在全世界赚钱了,财富不断飙升。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蓝领工人,因为产业转移,技术更新,移民竞争等等变成了“被时代遗忘的人”。于是怨恨点燃了民粹主义,特朗普才会被选上台。
有人觉得解决不平等没这么难吧?“打土豪,分田地”劫富济贫,大规模的实行财富再分配,不就可以了吗?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贫富悬殊是数千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和一百年前同样糟糕吗?
说到这里,我们先不忙着回答它,而是需要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想想看,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的预设。
经济上的不平等真的是给我们这个时代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之前我们口中所说的“黄金时代”变成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镀金时代”吗?
经济不平等是不是真的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癌症,还是说它只是一种浅表的炎症反应呢?甚至说,有些不平等的存在本身可不可能是合理的呢?
这么一说好像跟我们的道德直觉不相符,但之后我们要讨论的,才是刘瑜老师想要传递给我们的。
《小丑》那部电影,它用一个很简单的叙事框架描述了不平等问题。
由于富人和资本的贪婪,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穷人的机会被剥夺,只能辛苦工作,而富人不但独享发展的果实,还要收买权力,确保自己的阶级利益不被破坏,以至于最后矛盾只能以血腥惨烈的形式爆发。
电影中的阿瑟,那真是悲惨妈妈给悲惨开门,悲惨到家了。他为什么会这么惨?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坏同事,坏老板,坏市长,坏明星,最后竟然连母亲都是坏人。无辜的底层受害者和冷酷的精英之间完全没有妥协的余地,冲突只能不断加剧,鱼死网破,所有人同归于尽。
你看,电影中悲惨叙事,受害者叙事和阶级战争叙事层层递进。但是这样的叙事框架过于黑白分明了,现实世界的色彩要丰富得多。我们接下来当然不是要推翻这样的叙事框架,而是要还原出更多真实的颜色。
人类并不缺与邪恶做斗争的勇气,缺乏的是什么?是与狂热做斗争的自我警醒。
刚才我们说美国贫富差距的百年大轮回,数据给了我们清晰的结论,事实就在眼前。但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
相对之间的贫富悬殊确实又回到了100年前,但是绝对的生活水平已经不是100年前的样子了。穷的吃不上饭和穷得去不起夏威夷度假这完全是两回事。
中国古代农民和皇帝之间的贫富差距天壤之别,但是只要农民有饭吃,生活能过得下去,也不至于要揭竿而起。同样的道理,在今天,如果我的生活能维持小康,其实我并不是很介意比尔盖茨比我富有一百万倍。但是如果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隔壁邻居就算一日三餐只有白面馒头我也会感到义愤填膺。
当年“打土豪,分田地”,那时候的地主富农,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也算是一贫如洗,但并不妨碍人们对他充满怨恨。根源不在于相对的差距,而在于绝对贫困。今天我们普通人的很多生活便利,是当年皇帝都无法享受到的。
经济学家曼昆也说:真正重要的问题是贫穷,而不是不平等。100年前,全球贫困率是90%,而今天是10%。所以用今天的不平等和100年前直接对比,是有失偏颇的。
而且在100年前,是没有福利国家这么一说的,而今天呢?许多国家对于底层人群是有社会救济措施的。当年的绝对贫困就意味着生死的挑战,今天确实要好得多。
再有,当今社会是保有一定流动性的。
贫富悬殊和阶级固化同时出现那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如果在写字楼里看到一个年轻的保安,会心生不安,因为我们知道他被困住了,他自己的收入和技能是难以实现向上流动的。
但是如果看到一个法学院的大学生,哪怕他欠了一屁股的债,也不会觉得他需要被同情,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他的贫困是暂时的。
不是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才叫做社会具有流动性。大跨步的阶级跃迁确实很难只通过个人努力达成,你可以感叹普通人的十年寒窗怎么也抵不过别家祖孙三代人的积累。个人努力或许不能彻底命运,但是个人努力一定可以改变生活。从一楼努力到三楼,从三楼努力到六楼,这没有问题。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也做不到给每个人都配备一部从一楼直升10楼的电梯,这不现实。
还有,今天富人和普通人的生活差距明显在缩小,富人的生活也在中产阶级化。乔布斯的黑色T恤看上去和我穿的也差不多,巴菲特据说在一间几十万的普通房子里生活了几十年。当然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生活这么简朴。刘瑜说和自己身边有钱的朋友比起来,除了自己坐不起头等舱之外,其他的生活品质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所以说,全球贫困率的大幅下降,社会保证体系的建立,社会的流动性,以及消费水平的中间化,经济上的不平等并没让绝大多数的穷人生活的那么悲惨。
不平等有合理之处吗?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说富人的贪婪以及他们所买通的权力,是不平等加剧的核心原因,这确实是事实,但并不是全部的事实。
比如说,姚明和某位大贪官,这两位都是中国前0.01%的巨富,我们会对姚明心生怨恨吗?多半不会,为什么,因为他的钱是用天赋和汗水换来的,我们觉得他配得上。可是这位大贪官呢?据说他被抓之前,专门租了栋别墅里面堆着两亿的现金,对这样的人我们当然义愤填膺。
所以不难发现,我们不是不能接受有人比自己富有,我们是不接受病态的机制所形成的贫富差距。...
Show more best episodes
Show more best episodes
FAQ
How many episodes does 热门书籍解读 have?
热门书籍解读 currently has 1808 episodes available.
What topics does 热门书籍解读 cover?
The podcast is about Podcasts, Education and Business.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episode on 热门书籍解读?
The episode title '【好课推荐】为什么面对疫情,西方人做不到我们这么优秀?' is the most popular.
What is the average episode length on 热门书籍解读?
The average episode length on 热门书籍解读 is 20 minutes.
When was the first episode of 热门书籍解读?
The first episode of 热门书籍解读 was released on Mar 1, 2016.
Show more FAQ
Show more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