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129深夜書堂【1949大逃亡,外省族群在台灣的創傷與身分追尋,聊《逃離中國》上】
内容露骨警告
04/11/25 • 63 min
這集邀請了明翰和裴恩一同讀楊孟軒的著作《逃離中國:現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這本書探討了在1949年前後跟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的外省族群,他們所經歷的創傷以及在台灣的身分認同的追尋。
楊孟軒整理出外省人在台灣所經歷的四個重大創傷。首先是戰亂逃離中國,二是返鄉夢碎,三是開放返鄉探親後的失落,最後是在台灣民主化時不被接納。這集節目主要聚焦在《逃離中國》的緒論和第一章,深入探討了1949年大遷徙的背景下,外省人如何倉皇地逃離中國來到台灣,以及他們在台灣初期所面臨的艱難處境。當然這波潤潮也對台灣本省居民造成了衝擊,例如社會秩序的改變以及因人口暴增帶來的問題,更出現了一些暴力事件,對台灣人造成了恐懼。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多向同理心未了(multidirectional empathic unsettlement)」,強調透過批判性的歷史書寫來理解不同群體的苦難,並朝向真正的和解,我覺得非常棒。我們也聊到沃弗《記憶的力量》這本書,以耶穌基督的受難與復活的框架,來思考應如何面對這些受創的記憶。
雖然這本書研究對象是在台灣的外省族群,但相信對於不同族群去探索創傷的記憶和思考身分認同,都有很大的啟發;對於我了解台灣藍綠的對立,也多了一重視角。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聽完有什麼感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集邀請了明翰和裴恩一同讀楊孟軒的著作《逃離中國:現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這本書探討了在1949年前後跟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的外省族群,他們所經歷的創傷以及在台灣的身分認同的追尋。
楊孟軒整理出外省人在台灣所經歷的四個重大創傷。首先是戰亂逃離中國,二是返鄉夢碎,三是開放返鄉探親後的失落,最後是在台灣民主化時不被接納。這集節目主要聚焦在《逃離中國》的緒論和第一章,深入探討了1949年大遷徙的背景下,外省人如何倉皇地逃離中國來到台灣,以及他們在台灣初期所面臨的艱難處境。當然這波潤潮也對台灣本省居民造成了衝擊,例如社會秩序的改變以及因人口暴增帶來的問題,更出現了一些暴力事件,對台灣人造成了恐懼。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多向同理心未了(multidirectional empathic unsettlement)」,強調透過批判性的歷史書寫來理解不同群體的苦難,並朝向真正的和解,我覺得非常棒。我們也聊到沃弗《記憶的力量》這本書,以耶穌基督的受難與復活的框架,來思考應如何面對這些受創的記憶。
雖然這本書研究對象是在台灣的外省族群,但相信對於不同族群去探索創傷的記憶和思考身分認同,都有很大的啟發;對於我了解台灣藍綠的對立,也多了一重視角。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聽完有什麼感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上一集

EP128聖經的新世界【小泥人的大身分!伊甸園考古有什麼新發現?聊《上帝的形象在伊甸園》】
這一集的聖經的新世界,Cindy邀請舊約學者許境鱗聊一本結合考古發現與舊約研究的書《上帝的形象在伊甸園》(The Image of God in the Garden of Eden)。 許境鱗介紹了他參與的聖經文化推廣協會如何透過考古發現推廣聖經背景知識,縮短我們與聖經世界的距離。如果從考古的角度探討「上帝的形象」會有什麼新發現? 「上帝的形象」和第二章的伊甸園敘事有什麼關係?
考古讓我們發現,原來創世記第二章上帝對亞當吹氣的動作,不只是賦予他生命和呼吸,也是一種儀式。古代近東有一種漱口或張開嘴的儀式,與東方的開光儀式類似 (例如,龍獅做好後需要畫上眼睛才被認為有靈性、日本不倒翁需要畫上眼睛才代表來到家中)。透過這個儀式,上帝賦予了亞當他的身份和使命,使亞當成為上帝在世上的代表,要代表上帝照顧和看管這世界,正如創世記一章26節所描述的「上帝的形象」有管理這世界的權柄和責任。
這一集也探討了「上帝的形象」對人的價值、尊嚴、使命的意義,以及人可以如何透過與神的關係來恢復和彰顯這個形象。
歡迎收聽!
=================
2025第二季共學班報名網址: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復活的理由》 線上共學班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下一集

EP130深夜書堂【越過鴻溝,從看見彼此的創傷開始,再聊《逃離中國》】
哈囉!繼續跟明翰、裴恩一起深入探討《逃離中國》這本書的後半段!從上一集1949年的「大出走」社會創傷,我們繼續往後追溯,這集可說是「夢碎」與「失落」的大集合!
不只返鄉夢碎,這群「外省人」在台灣民主化浪潮中也面臨新的挑戰。隨著本土意識抬頭,他們不僅感受到未被納入台灣主流敘事的失落,甚至被簡化為「殖民者」。書中提醒我們,「外省人」和國民黨的關係其實是複雜的「非神聖同盟」,很多普通百姓只是被戰亂捲來,他們不只曾瞧不起「半個日本人」的本省人,同時也有大量「外省人」在白色恐怖時期無辜受害,這點真的顛覆了許多人「外省人就是國民黨鐵票」的刻板印象!
這本書對裴恩來說更是個人回溯。他「爆料」自己爺爺的故事,那位後來選擇回到中國定居、並在那邊過世的爺爺,對家人或許是個「罪人」,但透過書中的描寫,裴恩開始能夠同理,去理解爺爺那種「有苦難言」的矛盾心境。
而身為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擁有強烈本土意識的明翰,也誠實分享這本書如何讓他看到不同視角。他曾對國民黨政府感到不諒解,但這本書讓他體會到,原來「外省老百姓」同樣經歷了深刻的創傷,只是「本省人」與「外省人」這兩條龐大的歷史創傷線,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是平行且缺乏交集的,彼此的苦難沒有真正被看見、被同理。
儘管談論這些沉重的歷史和身份認同議題,容易引發對立,就像我們聊到當代台灣社會的政治撕裂時感受到的難過。但慶幸的是,我們三個背景和立場或許不同,卻能藉由這本書,展開一場有趣、真誠且充滿同理的對話。或許這正是療癒與前進的開始,看到不同群體的傷口,才能一起在這座島嶼上尋找共同的未來!
推薦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既沉重又可能帶來療癒的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如果您喜欢这个单集,您会喜欢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5%b0%8f%e8%80%81%e7%99%be%e5%a7%93%e7%a5%9e%e5%ad%b8%e5%81%a5%e8%ba%ab%e6%88%bf-352924/ep129%e6%b7%b1%e5%a4%9c%e6%9b%b8%e5%a0%821949%e5%a4%a7%e9%80%83%e4%ba%a1%e5%a4%96%e7%9c%81%e6%97%8f%e7%be%a4%e5%9c%a8%e5%8f%b0%e7%81%a3%e7%9a%84%e5%89%b5%e5%82%b7%e8%88%87%e8%ba%ab%e5%88%86%e8%bf%bd%e5%b0%8b%e8%81%8a%e9%80%83%e9%9b%a2%e4%b8%ad%e5%9c%8b%e4%b8%8a-89411522">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ep129深夜書堂【1949大逃亡,外省族群在台灣的創傷與身分追尋,聊《逃離中國》上】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