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为什么说青年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 | 徐蓓x傅正
09/09/21 • 50 min
青年,总是对世界保持最理想的想象,也正因如此最易感到迷茫。
在今天,青年人享受着极大充裕的物质文明,但或许比百年前的年轻人拥有更多困惑。上世纪二十年代与本世纪二十年代,都是新媒体兴起,青年表达欲迸发的年代——今天精神表达的载体是视频,上世纪则是报纸,一系列新理念由此生成、传播并深入人心,展现出青年人面临的变局、困惑与出路。
梁启超在1920年代的演讲中曾说,“一般教导者,只天天设法怎样将知识去装青年的脑袋子,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为个人计,都是知识少装一点为好。因为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作歹事的本领也增多。”他认为,立足自身文化,重振道德,建立精神生活才是人生之本。
如何建立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一发问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加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
硬核读书会在八月下旬在青年文化重镇B站上,进行了以青年为主题的直播活动。本期节目由B站直播活动录音素材整理而成,与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的导演徐蓓,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傅正,一起聚焦两个大时代,谈谈对跨越世纪的两批青年人的观察与思索。
嘉宾:
徐蓓,纪录片导演,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作品《西南联大》《九零后》等
傅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7:37做纪录片《大后方》,这些风云变幻下的精彩人物吸引了我
10:52之所以选择做近代史研究,就是因为它跟现实直接相关
19:50赶上新式学堂改革的“90后”,是通过梁启超了解这个世界的
23:21到1903年为止,梁启超都是激烈的反传统,之后才有变化
33:45在纪录片《九零后》中,关于坚守传统文化,我印象最深的是金岳霖和钱穆
52:08趣味,是西南联大师生心头的一片净土,今天的年轻人缺少这样的东西
60:16梁启超批判建立在理智算计基础之上的西方式机械文明
65:33 如今在B站上能看到许多关于西方历史和现状的专业介绍,年轻人对西方渐渐除魅
配乐:
《觉醒年代》主题曲-阿鲲
年少的希望-阿鲲
为了觉醒-阿鲲
期盼-阿鲲
年少-阿鲲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青年,总是对世界保持最理想的想象,也正因如此最易感到迷茫。
在今天,青年人享受着极大充裕的物质文明,但或许比百年前的年轻人拥有更多困惑。上世纪二十年代与本世纪二十年代,都是新媒体兴起,青年表达欲迸发的年代——今天精神表达的载体是视频,上世纪则是报纸,一系列新理念由此生成、传播并深入人心,展现出青年人面临的变局、困惑与出路。
梁启超在1920年代的演讲中曾说,“一般教导者,只天天设法怎样将知识去装青年的脑袋子,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为个人计,都是知识少装一点为好。因为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作歹事的本领也增多。”他认为,立足自身文化,重振道德,建立精神生活才是人生之本。
如何建立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一发问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加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
硬核读书会在八月下旬在青年文化重镇B站上,进行了以青年为主题的直播活动。本期节目由B站直播活动录音素材整理而成,与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的导演徐蓓,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傅正,一起聚焦两个大时代,谈谈对跨越世纪的两批青年人的观察与思索。
嘉宾:
徐蓓,纪录片导演,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作品《西南联大》《九零后》等
傅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7:37做纪录片《大后方》,这些风云变幻下的精彩人物吸引了我
10:52之所以选择做近代史研究,就是因为它跟现实直接相关
19:50赶上新式学堂改革的“90后”,是通过梁启超了解这个世界的
23:21到1903年为止,梁启超都是激烈的反传统,之后才有变化
33:45在纪录片《九零后》中,关于坚守传统文化,我印象最深的是金岳霖和钱穆
52:08趣味,是西南联大师生心头的一片净土,今天的年轻人缺少这样的东西
60:16梁启超批判建立在理智算计基础之上的西方式机械文明
65:33 如今在B站上能看到许多关于西方历史和现状的专业介绍,年轻人对西方渐渐除魅
配乐:
《觉醒年代》主题曲-阿鲲
年少的希望-阿鲲
为了觉醒-阿鲲
期盼-阿鲲
年少-阿鲲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上一集

侯麦的电影是日常生活的奇遇|徐枫x何雨繁
情人节刚刚过去,我们上期聊了王家卫,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一位拿捏爱情的电影大师,他就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中最独特、最重要、最隐秘的一位电影作者——埃里克·侯麦。
跟戈达尔、特吕弗、里维特、夏布罗尔等人一样,曾经担任过《电影手册》主编的侯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壮阔电影运动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主将。而与他这些名号响亮的同僚们不同的是,他的作品远称不上惊世骇俗,也并不具备某种艺术暴动的反叛气质。
侯麦的电影往往根植于被忽略的日常生活本身,乘巴士、等火车、朋友聚会小酌、家庭聚餐、上班等场景都经常成为故事的幕布,他于日常之中,讨论那些敏感、脆弱、优柔的“小资”、“中产”男女主人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他们经历欲望诱惑时的内心波动,与爱情发生过程中的纠结、懦弱乃至可笑、愚蠢,从早期的“六个道德故事”再到“喜剧与谚语”以及晚年的“四季故事”系列,对人性幽微的探索,是侯麦始终坚持如一的主题。
“话唠”,或许是侯麦电影的比较易于描述的一个特质,侯麦的电影是关于对白的电影,他的故事都以人物的对话支撑,一场戏就是一场对话。但这些对话却并不苍白、恼人,就如同侯麦对自己作品的精辟总结,“思考而非行动”,在这些对话中,“人物的思考、焦虑乃至表现出的的愚蠢都原原本本地展现在银幕上”, 主人公喋喋不休的絮语背后是一副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略显神经质的人的自画像。
这些特点与风格确实让侯麦成为了新浪潮中最独特的一位电影作者,侯麦不仅在国际范围内有些“大器晚成”,在上世纪末首批接触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国影人那里,同样是“知音寥寥,他的故事与主题也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侯麦由此成为了一个被忽略的存在。
去年,侯麦诞辰一百周年,《侯麦传》引进出版,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题放映活动,俨然是一场京城文艺盛事。而在今年,侯麦的唯一话剧作品《降E大调三重奏》也被搬上了戏剧舞台,我们得以看到了中国面孔的侯麦式爱情故事。可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活程度的提高,侯麦的电影如今已然变成都市文艺青年的“心头好”。
我们邀请到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法国电影研究专家徐枫,与《降E大调三重奏》中国版的导演何雨繁,来到我们的节目,谈谈这位简淡隽永又极富魅力的法国影人。
嘉宾:
徐枫,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法国电影资深研究者
何雨繁,戏剧导演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余雅琴,影评人、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08:41 新浪潮导演中,侯麦被中国电影观众接受地相对比较晚
15:07 所谓的“绿茶”“心机婊”在侯麦的电影里,显得淳朴而自然
23:37 侯麦是天主教徒,他的电影在法国左翼影人看来是相当保守的
29:00 “喜剧与谚语”后,侯麦的主题才开始是比较明确的是爱情片了
31:12 侯麦的主人公要寻找的是内心最深处的爱,是不妨碍个体独立与自由的爱
34:32 侯麦的电影不止是对白的电影,它的画面对电影存在深刻的“元思考”
37:15 侯麦的电影开始流行,和我们的社会日渐小康有关
40:49 侯麦是唯一一个从始至终保持新浪潮理想的导演
51:04 法国电影公积金制度对法国文艺电影的发展特别重要
57:49 两千万法郎的电影对侯麦来说是超级投资,他都不知道怎么指挥创作团队了
配乐:
Fille de Corsaire - 电影原声
Sonata, K. 378, in B-Flat:Allegro moderato - Jascha Heifetz
Gesänge der Frühe (Songs of Dawn) for Piano, Op. 133: I. Im ruhigen Tempo - Edith Picht-Axenfeld,Robert Schumann
24 Préludes, Op.28:2. In A Minor - Martha Argerich
Les tarots - Elli & Jacno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下一集

住在公租房里的人,同样是空间的主人 | 马岩松
马岩松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在相对大器晚成的建筑领域,他不到三十岁便中标加拿大地标建筑的设计,随后用“梦露大厦”惊艳了世界。
在崭露头角后的十来年间,他带着他的工作室,驰骋海内外,拿下并建成多个令人瞩目的重要项目。
如国外正在建造的洛杉矶地标建筑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国内近期刷屏的浙江嘉兴火车站、海口云洞图书馆,已建成投用的哈尔滨大剧院及蕴含“山水城市”理念的北京朝阳公园广场......
马岩松及其创立的MAD建筑事务所,已然成为全球建筑史上的难以忽视的重要部分。
几年前,辗转于公共建筑等地标性项目的他,在偶然的机会下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项目,由北京市主导的位于东四环百子湾的燕保·百湾家园公租房。
曾经有人跟他说过:“做不好住房项目的建筑师,不是好的建筑师”。他说,那刻就觉得来了热情,“想看自己在公租房设计上能做出什么改变”。
本期节目,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他来谈谈在这个特殊项目中的遭遇与挑战。
“公共建筑都需要创造一个精神世界”,他的建筑理念该如何作用于公租房?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在中国面临着哪些尴尬、该怎样化解?他眼中理想人居环境是怎么样的?在建筑师眼中,空间与人的关系又是什么?
嘉宾:
马岩松,知名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李靖越,新周刊文化艺术记者
本期你将听到:
04:55 一般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它们的设计没有解决幸福感问题
07:00 开放街区、公共空间、阳光权,是燕保.百湾家园的亮点
12:30 从管理层面,大家会觉得“公共空间都是风险”
17:10 建筑设计可以倒逼有关部门对政策进行重新思考
18:25 公共建筑需要精神世界,小区同样需要
25:30 环境设计做得好了,人们可能才会更爱惜
30:00 中国城市住房与“千城一面”
44:10 人应该是空间的主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配乐:
Things in life-Danny brown
胡同生活-泰山之行
原神-风与牧歌之城-
有趣的挑战-陈致逸
秋风-西皮士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如果您喜欢这个单集,您会喜欢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5%88%80%e9%94%8b%e6%97%b6%e9%97%b4-193814/%e6%a2%81%e5%90%af%e8%b6%85%e4%b8%ba%e4%bb%80%e4%b9%88%e8%af%b4%e9%9d%92%e5%b9%b4%e4%ba%ba%e7%9f%a5%e8%af%86%e6%84%88%e5%a4%9a%e7%97%9b%e8%8b%a6%e6%84%88%e7%94%9a-%e5%be%90%e8%93%93x%e5%82%85%e6%ad%a3-18689249">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梁启超为什么说青年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 | 徐蓓x傅正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