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goodpods headphones icon

要访问我们的所有功能

打开 Goodpods 应用
Close icon
headphones
刀锋时间

刀锋时间

硬核读书会FM

在刀锋时间,我们可以慢一点。 新周刊出品的文化栏目。在这里,不只是书本和学术,还有你感兴趣的一切文化热点。 我们渴望听到更多的声音,想要找到更多新锐的表达,也相信真诚交流可以带来改变。 * 原“硬核读书会FM” 欢迎和我们互动,每一个留言和反馈我们都会认真对待。
Share icon

全部剧集

最佳剧集

前10名刀锋时间单集

Goodpods策划了一份10个最佳刀锋时间单集的列表,根据每个单集从我们的听众那里获得的收听次数和点赞数进行排名。如果您是第一次收听刀锋时间,没有比从这些优秀的单集开始更好的地方了。如果您是该节目的粉丝,请通过在单集页面添加您的评论来为您最喜欢的刀锋时间单集投票。

刀锋时间 - 是谁说,科幻文学已死 | 吴岩
play

07/21/22 • 59 min

提到科幻,你想到什么?

无尽的宇宙、黑洞、平行的世界、飞船、人工智能。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

诺兰的《星际穿越》、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卡梅隆的《阿凡达》,又或者漫威世界里的各路超级英雄?

又或者......最近最火的《爱死机》?

提到中国科幻,你想到什么?

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郝景芳、《科幻世界》、银河奖......

因为《爱死机》,许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迷”,借助影像的力量,重新思考科幻。

南方科技大学的吴岩教授,不仅创作科幻小说,也是中国科幻的重要参与者,他曾任《科幻世界》特邀副主编。最近他主编的《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以及《中国科幻文论精选》出版。

在阅读这两部作品之前,我对中国科幻的了解仅限于近十多年那些响亮的名字,比如刘慈欣、郝景芳,还有他们的代表作《三体》《流浪地球》和《北京折叠》。

在阅读之后,才发现中国科幻史要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也复杂得多。反观这么多年来,人们对科幻的偏见、期待、误解和无视,以及“再发现”,都是时代留下的印记。科幻在今天,似乎到了一个艰难的路口,我们高喊着“未来已来”,但好像并不了解它的真正含义。

我和我的同事亚奇,在深圳采访了吴岩教授。

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FM,我们换个角度,用属于未来的“科幻”,认识当下。

嘉宾:

吴岩,学者、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兼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

钟毅,新周刊编辑

王亚奇,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会听到:

03:27 从图书馆开始的科幻之旅

09:00 中国最早的一篇科幻作家,大部分都参加过《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

13:50 将科幻和科普混在一起,让科幻进入了极尴尬的处境

23:10 《科幻世界》的前尘往事

26:30 刘慈欣获奖后,给科幻带来的变化

30:55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带来的思考

36:19 关于大刘作品的争议,我们怎么看?

40:05 大刘不只是一个好的科幻作者,他是一个很棒的研究者

43:35 科幻,真的是已死的一种文学吗?

47:37 科幻游戏的价值,远超我们想象

57:43 从《爱死机》说起,我们为什么恐惧人工智能

团队

内容监制:罗屿

节目编辑:钟毅

协同策划:王亚奇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配乐

欢快的布吉乌吉-扬东

A game of strategy-Steven Price

ふるさとの匂い-吉森信

Your eyes-Andrew Jasinki

宿命-西皮士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刀锋时间 - 浪漫之外,才是真的宇宙 | 陈鹏飞
play

08/25/22 • 44 min

大家好,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

7月12号,NASA公开了首批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全彩图像和光谱数据。

这让我想起了读大学的时候选修的基础天文学课程。选课时我在想,天文学,那上课岂不就是探索浩瀚无垠、给人心灵以最深的震撼的宇宙吗?想到之前看过的那些璀璨华丽的星云,纪录片中合成的以一种摄人心魄的方式转动的脉冲星,我对于这门课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七八节课过后,球面三角、天顶高度、透镜成像公式、多普勒速度等五花八门但冰冷无情的公式浇灭了我大半幻想。我从此意识到“天文学”和“看星星”完全是两个概念。

但是当我看到韦布望远镜传回的图片时,心里还是不免感到震撼以及不可抗拒的虚无。我们想借此机会,聊聊天文学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和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聊了聊天文学和天文学教育。

嘉宾:

陈鹏飞,南京大学空间与科学学院教授

主持:

王亚奇,新周刊编辑

钟毅,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4:45 居然有人到成年都没有看见过星空

18:16 很多漂亮的星云图片,都是假的

23:20 天文学科普是日新月异的

30:05 太阳黑子干扰期货市场

42:09 没有天文学就没有WiFi

配乐:

starry sky-hoyo-mix

satellites-unturia

澈月-西皮士

忆春天-forest306

NL-L56-18-07447-Aleksi Perala

疾如猛火-hoyo-mix

团队:

内容监制:罗屿

节目编辑:王亚奇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

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前一阵,央行工作论文中提出“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再次引起了关于文理科的大讨论,“文科误国论”也随之泛起。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他在《文学如何教育》一书中曾提出“要理直气壮且恰如其分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让我们来听他谈谈文学何为,文科何为,大学何为,教育何为。在实用主义盛行,人文思潮衰落的当下,他又有什么观察与思索?

嘉宾: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董牧孜,学术期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2:15 工作论文并非央行声音,它也没有义务讨论文理科以及大学的布置

04:42 人文学、社会科学都是文科,却差别不小,长线与短线专业的比较更有意义

13:53 在中国现代大学体制刚建立的时候,人们想象中的主要还是自然科学

20:56 北京大学在人类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是很多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做到的

24:45 “985废物”这个说法有点傲娇,基于第一学历的歧视不可取

30:55 重视职校的政策转向有点晚,台湾工业专科学校曾助力经济起飞

37:04文史兼通的学者越来越少,文学和史学该如何相互借鉴

43:14 今天的“好作家”并非“好学者”,不能用“反映论”来要求小说写作

49:38 文化自信必须加上文化自省,“信”和“省”要合二为一

配乐:

《风筝·风筝》-果敢,Sébastien Damiani

Seven Veils-Adam Hurst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前段时间,讨论度最高的一部国产剧可能就是《山河令》了。

从《山河令》回溯,我们会发现从《甄嬛传》《琅琊榜》《盗墓笔记》《陈情令》《庆余年》等等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已经成为了主流。

在十多年前,大多数人还并没有意识到网文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当时,已经有一批作者从个人爱好出发,开始了创作,并且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关注。

“南派三叔”徐磊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最早成名、引起过很多讨论的作家,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是我们无法忽视的文化现象。在“南派三叔”标签背后的那个人,究竟是怎么样的,用徐磊自己的话来说“已经没有人在乎了”。

这也是我们想要找他聊聊的原因。他作为网络文学崛起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与我们分享了非常多的观察。

关于网络小说,是否能成为经典,他告诉我们网络小说,可能会成为经典ip,但是并不一定能成为经典作品。近些年来更多的思考,让他从某些爽文中看到了一种属于人类的永恒悲剧。

关于社会上关注的女性议题在网文世界的投射,他承认自己写的女性形象过于单薄,“我还是写不好女性”他坦承地说,但是他试图更加理解女性。

关于和粉丝的关系,他说他已经经历了三波读者,从最开始的“读者”到后来的“粉丝”,网文作家和粉丝的关系更像是“相爱相杀”,在他看来这是必经之路。

让我们意外的是,他说他创作了很多小说,但是都没有公开过。现实主义的小说对他有巨大的吸引力,但这些“很杂”的小说却没有机会出版。

他告诉我们,这是“世界的选择”。

嘉宾:

南派三叔,作家

主持:

钟毅,新周刊编辑

余雅琴,媒体人、策展人

本期你将听到:

2:54 网文已经成为一种新贵

5:40“你自己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这个事儿并不能改变现实的任何一分一毫”

9:21 其实我写了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是同样没人知道

11:07 写作是不可能碎片化的

15:16 网文可能是经典ip,但可能成不了文学经典

21:00 和读者相爱相杀,或许是作家必须经历的

23:41 当读者变成粉丝

25:59 “说实话我不太会写女性角色”

32:52 盗墓笔记是中性的,没有宣扬男性威权

36:55 影视改编最好的状态是,改编完之后小说不存在,只有影视作品了

40:00 现实主义和幻想类型一直在轮回

配乐:

南派三叔-天真

Godmode-Dolphin esque

Asher Fulero-Pouring Out

Joel Cummins-Bourree

Outlaw's farewell-Reed Mathis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钟毅

协同策划:郝汉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刀锋时间 - 大世界的小安慰|笛安
play

03/27/23 • 36 min

今天来到硬核读书会做客的是青年作家笛安,去年年底,她出版了新的长篇小说《亲爱的蜂蜜》。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从一个叫蜂蜜的孩子的角度延展开的作品,在很多年前我第一次采访她的时候,她说她要写一部关于北京的故事集,这部温柔治愈的长篇实际上是计划之外的产物,从3万字的短篇到十几万字的长篇。

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发发生这样的变化?

在有了孩子之后,他的写作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最近又在读什么样的书?

让我们一起听笛安说。

本期你将听到:

02:45 《亲爱的蜂蜜》是一次意外

07:33 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孩子来说,都是震撼

10:23 平淡的故事,有时候并不那么好写

12:49 不介意读者说这个故事是自传

17:01 有时候小说里,并不需要那么多“大事”

20:09 时代和历史在个题身上的留下的印记,个体未必能感知到

23:22 写“龙城三部曲”的时候,人们很少问我为什么用男性视角去写

26:20 好的大人,必须是“勇敢而自由”的

29:17 对这部小说最满意的地方是写出了大人与孩子的平等

33:11 文学中审美性是非常核心的一点

35:13 但是,伏地魔也失去了很多啊

嘉宾:

笛安

作家,“人民文学奖“获得者

主持:

钟毅,新周刊编辑

团队

内容监制:蔡彬、吴慧、汤颢

节目策划:钟毅

协同策划:张文曦、王亚奇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音乐

ひとかけらの勇気-明日海りお

True Strength - John Dreamer

哀しさと強さと-白石めぐみ

佳城ノスタルジア-坂本昌一郎

小星星-儿歌

ひやむぎ、そーめん、时々うどん-ハム,Foxtail-Grass Studio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

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

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人们对于身体的重视,也升级为对于公民资质的要求之一。如果你有一具不良的身体,就直接意味着你是一个不良的公民;古雅典在人类情欲和意识的深处打下了一个古希腊文的,有关美和政治的标记。”

在艺术史学者张宇凌的视野中,古希腊雅典的雕塑隐含着城邦政治的内在权力逻辑,它激情而固执地将“个人的欲望和身体置于公共政治的关照之下”。

身体、性与体制的结合在今人看来,也是疯狂却有力的手段。

她的作品《竹不如肉》去年出版,书中借以独特的视角——“权力与身体”探讨着西方艺术史上的众多著名作品,如古埃及《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忧郁的罗马人》雕像,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等等。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张宇凌,和我们一起聊聊西方艺术史上的权力与身体。

嘉宾:

张宇凌,艺术史学者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叶倩雯,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06:38 古代艺术品在国内比现、当代艺术品更受欢迎

08:38 欧洲各国的博物馆都在争夺古典艺术的解释权

11:00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背后的意识形态

16:15 在中世纪艺术里,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

22:20 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是理解西方艺术品的两个关键

29:06 如今的艺术研究,不再局限于艺术赏析范围之内了

42:30 贾科梅蒂的雕塑看起来或许没有人体的美,但他强调的是视觉的真实

配乐:

BBC Band - Exodus

金伶- 斯卡布罗集市(英)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_ Emmy Verhey _ Eduardo Marturet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继《小痛爱》《小别离》《小欢喜》之后,改编自鲁引弓原著小说的第四部“小系列”电视剧《小舍得》引爆了舆论场。

关于教育与鸡娃的现实痛点让此剧100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剧集中精准的议程设置让这部剧尽可能多得涵盖社会热点,收获了现象级的关注与讨论。相比精雕细琢的文艺作品,它反倒像一次教科书级的媒体事件,用“小系列”总制片人徐晓鸥自己的话说,“把握社会情绪,这种思维贯穿了我们工作的全部过程。”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研究者滕威,和资深媒体人吴海云一起聊聊这部热播剧。

小系列教育剧在国产家庭伦理剧中是什么位置?剧中田雨岚、南俪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有何问题?中国城市题材电视剧为何总不接地气?《小舍得》最大的现实痛点是什么吗?钟老师这个角色值得注意吗?作为身处广州、上海这两个同是“教育内卷”重灾区的妈妈,她们两位又有什么真实困惑与焦虑?

嘉宾:

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研究学者

吴海云,博士、资深媒体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余雅琴,影评人、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4:20 中国电视剧“从宫斗走向家斗”,在婆媳剧、翁婿剧后,在80后成家背景下出现育儿剧

6:30 “小系列”电视剧不像文艺作品,倒像媒体作品

10:40 保姆当小三、保姆小孩和原配小孩是同行,国产剧在社会问题的旗号之下,狗血依旧

16:16 反映城市生活的国产电视剧里,你已经看不到主角会去坐地铁

18:07 对于米桃一家人的描绘是非常典型的中产叙事,不能够用现实主义来概括

18:49 南俪、田雨岚面临的女性问题,《小舍得》给出的是神秘主义的占星术解读

23:30 女性形象在职场上是狼性,但在家庭当中,她立刻恢复了母性、妻性

28:03 钟老师反映了体制外老师的辛酸,没有任何师道尊严,只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打工者

33:58 就“鸡娃”而言,上海闵行和浦东,有点像北京朝阳和海淀

37:26 小升初的问题不是上什么初中,小升初的问题是上什么高中

53:46 “人生就是一个捡塑料袋和攒塑料袋的过程”,而今天的教育排斥任何暂时没用的东西

55:48 “坦率地说,我没办法接受自己的小孩不去接受高等教育”

配乐:

小舍得-周深

Mindfulness Sound-Jeromy Ambient

Interlude-窦靖童

苦衷-董冬冬

家-董冬冬

暖-董冬冬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成名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于1971年问世。在当时的世界,拉丁美洲正在遭遇以“国际分工”为名的又一次全球化,加莱亚诺在这本书里说出了那句名言,“所谓国际分工,就是一些国家专门盈利,而一些国家专门亏损”,并且根据“依附理论”分析了拉丁美洲数百年的苦难与困局。

在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2009年4月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时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将这本书赠送给彼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血管》才逐渐成为全球读者了解拉丁美洲的必读书。

国内去年引进出版的《颠倒看世界》由加莱亚诺写作于千禧年前后。在这本书里,他延续了自己的敏锐与批判,预言性地指出了拉丁美洲乃至整个世界在新世纪遭遇的共同难题——一味强调个人与效率、利益至上的“新自由主义”或许会撤销关于团结与道德的人类努力。

由于拉美作品的翻译、介绍与传播上的时间差,我们在认知这块神奇大陆时总存在某种错位甚至滞后,这让拉美人试图表述自身时的历史尴尬与复杂语境变得更加难以理解。

我们今天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拉美思想译丛”主编、文化研究学者滕威,借由加莱亚诺对世界那些富有前瞻性的指认,谈谈我们该如何认识拉美思想,它于当下有何意义?

嘉宾:

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易莲媛,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博士,任教于广州大学

本期你将听到:

05:02 关注第三世界,必将邂逅加莱亚诺

08:45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也没讲什么新鲜事”?

18:58 我们的拉美作品译介走过了怎样的道路

22:51 中国的“拉美热”,与拉美的社会状况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30:04 拉丁美洲如何定义“思想”

40:38 拉丁美洲经历了不止一次全球化

47:30 “新自由主义”的弥散及其后果——《颠倒看世界》

配乐:

El Internacional Carro Show-Boquita de Cereza

Helene Segara,Joe Dassin-Guantanamera

Various Artists-Снегопад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中国古代绘画”是一个历史叙述,而“古画”这个词更像一个谜团。在逛博物馆与美术馆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日常的如今,人们在谈到欣赏中国古画时,心中依然有些发怵,我们会担心自己不懂绘画技巧,缺少历史知识,从而看不懂一幅画的技法,参不透一幅画的真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小峰最近出了一本书《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在这本书里,他通过35幅被他称作“遗珠”的作品,让我们领略到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国画世界,他说:“千万别误以为看一幅古画需要这么多的前提。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带着自己的眼睛就行。”

《古画新品录》正是凭借独特视角入围第一届刀锋图书奖年度艺术图书。本期节目,我们和他谈谈该如何通过艺术史这条通道,走近看似高冷的古画,进而欣赏艺术中的思想性魅力,让这些古画借由今人之眼,焕发出新的生命。

嘉宾: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Nelly,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04:42为什么人们对欣赏中国古画总有点怵

13:45将“文本细读”作为方法

18:02“国风热”不能只是猎奇眼光

25:45中国画研究不只是鉴别真伪,“伪作”有其意义

40:10庸俗社会学的艺术分析,就是“以图说史”

46:32给自己画一张《北京宫城图》对一位官员影响几何

53:05包华石为什么说从传统中国画里看到了“平等”、“自由”等核心价值

57:10对于图像,我们需要警惕过度阐释吗

配乐:

轻舟微雨- 云佩

神人畅- 魏胜宝

浮光(The History) - Jannik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思想可以成为产品吗?内容创业与商业的界限是否模糊不清?知识能否做到高效率地交付?观念如何落地,并以方法论的面貌导向行动与改变?

从早期偏重思想、历史选题的《罗辑思维》,到如今涉及所有知识领域的终身学习企业,这些问题乃至争议贯穿了“得到”这家公司初创、成长与探索的始终。

今年,得到CEO脱不花出版了新书《沟通的方法》。在这部可以随时查阅的职场沟通方法论背后,潜藏的仍是这家成功的知识服务企业所认可的元逻辑——知识的交付,最终是在于人的改变与行动

本期节目里,围绕“有用”这个关键词,脱不花给出了她关于工作,关于人生的诚恳回应。

嘉宾:

脱不花,得到联合创始人&CEO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叶倩雯,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05:11《沟通的方法》最早的定位,是职场

13:09如果听道理就能过得好,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一定过得最好

23:00知识服务,交付比炫技重要

25:21商业、市场、技术的力量如何完成对人的“点亮”

30:27未来所有的组织模式,可能都会是“To S”

34:57“70后”都有自我工具化倾向,担心自己没用,也想证明自己有用

46:55有的人想奔事业,有的人想搞钱,管理者需要针对性地给员工创造意义感

53:21我看到有上进心、想干事儿的年轻人,会特别愿意给他/她机会

配乐:

同伴的力量-陈致毅

青春啊青春-关贵敏

Romance-苇蒲由纪

Motor Mouth-濑川英史

French accordion-La java va bien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显示更多最佳单集

Toggle view more icon

常见问题

刀锋时间有多少集?

刀锋时间 currently has 47 episodes available.

刀锋时间涵盖哪些主题?

The podcast is about Society & Culture and Podcasts.

刀锋时间上最受欢迎的单集是什么?

The episode title '面对残酷人生,我们最需要的是“在一起” | 李松蔚' is the most popular.

刀锋时间的平均单集长度是多少?

The average episode length on 刀锋时间 is 57 minutes.

刀锋时间的单集多久发布一次?

Episodes of 刀锋时间 are typically released every 11 days.

刀锋时间的第一集是什么时候发布的?

The first episode of 刀锋时间 was released on Apr 23, 2021.

显示更多常见问题

Toggle view more ico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