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7.市场可能反转的10个信号
09/15/24 • 9 min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市场可能反转的10个信号。来自围棋投研。
最近很少再听到“3000点保卫战”的说法,我甚至都有点怀念那个时候,毕竟来到2700点,很多群里已经没人说话。
前面的头部券商合并、小范围调研没人、股票群里不说话这些现象,好像都是市场见底的信号。靠不靠谱?我想尝试做个探讨。
我曾与两位前辈聊过相关话题,简单归纳一下:
定性层面有4个观察点:银行股见顶、美联储降息、技术面超跌、大政策突发。现在是前两个基本兑现,后两个还需要等待。
定量层面是看市场估值:过去3到5年,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最低点都在9.7倍,而现在这个数字大概是10倍。换句话说,在非常悲观的情况下,与历史最低点相比,市场可能还有5%下跌空间。
那就能达成共识,现在大概率处于底部区间。
但说到这里好像还不够,大家更关心是,什么时候能看到反转,涨起来才能真正赚到钱。
最近有家著名外资银行,提到了中国股票市场好起来的10个信号,我就以此为基础,展开聊聊。
1、房地产可能复苏。许多参与者已经退出房地产行业,库存正在清空,抵押贷款利率正在下降,一些主要城市的二级交易量已经回升。
地产能称为中国经济的大贝塔,大部分行业都能吃到地产红利,直接影响到银行、建材、家电、机械、传媒等,间接影响有消费、旅游、酒店等,甚至科技。
为什么总说中产阶段在这轮经济下行里最受伤?有部分人是薪资缩水,降薪裁员都不算稀奇事;还有部分就是房价下跌,有些是刚拿到手没几年就跌掉30%。最惨的情况是前两年薪资挺高,咬着牙凑了首付款,背着巨额贷款置换新房,结果这两年薪资减少,贷款丝毫不减,手里房子还在跌价,毫无盼头。
这种情况下,想想确实没心情去消费。
而这几年“保交楼”政策拯救了产业链,银行贷款利率下降拉动了交易量,地产行业是有在慢慢向好。如果真有存量房贷利率下降,相信能带来更大底气去消费。
把地产放在第一条,我很认可。但同时要牢记“房住不炒”不会变,因此我认为反转得不会太激烈。
2、由于以旧换新计划的扩大、促进服务需求的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网的改善,消费支出可能会复苏。
家电复苏就是靠以旧换新政策,工业景气度更是离不开设备更新措施,这条是非常明确的信号。
比如,都说汽车报废影响范围很小,本来就没多少“老爷车”,实际政策出台后,申请报废的车辆明显增多,每天都有1万辆。
比如,都不相信消费者会为了几百块优惠去花几千块买新家电,实际线上平台订单爆了,身边朋友是先买了囤着,就怕这次不买吃亏。
再比如,超长期国债贴息给企业,都觉得企业倒贴都不想扩张,实际问下来很期待,有这么低成本的融资机会,谁能不爱呢?
真有实实在在的补贴,真能解决后顾之忧,老百姓们都很愿意接受,口袋里那些钱很难忍得住不花出去。
3、行业整合,如电动汽车、房地产、在线旅行社、药店和医院。整合可以提升这些行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这条太熟悉了:光伏龙头找机会整合二三线企业,电动车国内混不下去就找外资入股,锂电池合并不了却能逼着后排选手出局......
每一轮周期过后,都是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只要能熬过去,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都会上个台阶。
但要补充两个方面:
一是整合后要看产能是否出清,尤其是跨界大佬。网传宁王要收购某光伏企业,那收过来肯定是想要利用这些现成产能,不可能是为了把产线关停。先进产能整合落后产能,是比较利好的模式。
二是整合可能带来裁员,残酷的现实。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就有传闻说投行部门要砍掉一半,小作文估计会添油加醋,但两拨人确实很难都留下,总有些人被“N加1”。当年扩张得有多猛,整合时就有多残忍。
4、2024年 每股收益 增长20%。上半年,中国大陆的每股收益仅增长了5%,但市场普遍预计全年增长20%,这取决于第四季度的强劲复苏。如果成为现实,将为市场提供支持。
这好像有点过于乐观。上半年每股收益增长5%,全年要增长20%,毛估估下半年就要增长35%。
现在三季度已过大半,看到中秋节飞天茅台不涨反跌,听到迈瑞电话会说国内需求恢复不足,估计三季度每股收益不会比二季度好到哪里去。
那么,相当于四季度必须是超级爆发,差不多增长50%才能带得动全年,都有点不敢想。
5、随着公司努力提高股东回报,股息支付和回购不断增加,总现金回报率将在2024年超过5%。
好像也略夸张。沪深300指数有聊过,股息率大概是4%,全A指数股息率大概是2.9%,现在回购动作确实是越来越多,但要现金回报率达到5%,难。
6、更好的市场标准。监管机构发布了新的规则和法规,应能改善I P O流程和信息披露标准。
这点毋容置疑,该出的政策都在出,市场想要的上面都给。很明显,今年I P O数量下降,退市数量增加。
投资者最诟病的惩罚机制,同样重拳出击。就在写文章时候,跳出很多家上市公司被立案、很多位高管被逮捕或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新闻。
还有著名事务所普华永道,最终被没收恒大地产2774万违法收入并没一罚十,再加上其他违规,共计罚款3.25亿,比之前3年对所有事务所的罚款总额还多。
往后,违法成本和代价只会越来越高,这点值得确信。
7、存款创历史新高。在香港,定期存款已飙升至相当于1万亿美元以上。在中国大陆,存款额是整个 A股 市场的两倍,有足够的空间购买更多股票。
8、全国社保 基金 等养老基金也持有大量现金。
9、美国债券收益率下降。这对 港股,尤其是互联网股有利。
这三条都是资金面观点,就放在一起聊。
老百姓没钱的没钱,有钱的都存银行,确实有不少资金是能够入市的,缺少的就是赚钱效应。险资是为数不多有投资潜力的机构余钱,但风险偏好也低,聊起来都是高股息。
相比之下,我更青睐外资。虽然北向改到每季度更新一次,但并不影响投资决策,人家该买的还是买,该卖的也果断,今年第二和第三季度都是跑步离场。
不管对地缘政治多担心,不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股息率足够高,吸引力就会提升,更何况估值还低。这三类资金里,我觉得外资会最先动手。
10、随着亚太其他地区或国家的驱动因素开始减弱,资金流动可能会发生变化。中国市场提供了相对价值。
本质还是聊性价比,有点像之前说制造业逻辑,其他地区在某些细分或片面领域会超越我们,全产业链和生态优势是不可比拟的,大部分国家想脱钩更是不可能。
就这样一个和地球上大部分国家都紧密关联的经济体,哪怕和美国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谁说她没有投资价值,怎么都没道理啊。
最后,我简单做个小结:10个信号里,3个有明确趋势,5个刚看到苗头,两个是有些距离。不能说已经看到了反转趋势,但至少结论是偏积极的吧。
站上“巨人”们的肩膀上,结合平时观察到和思考到的内容,我想说,大环境肯定不算好,但在真实世界里头部企业还行,在投资世界里,却都给一网打尽了。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市场可能反转的10个信号。来自围棋投研。
最近很少再听到“3000点保卫战”的说法,我甚至都有点怀念那个时候,毕竟来到2700点,很多群里已经没人说话。
前面的头部券商合并、小范围调研没人、股票群里不说话这些现象,好像都是市场见底的信号。靠不靠谱?我想尝试做个探讨。
我曾与两位前辈聊过相关话题,简单归纳一下:
定性层面有4个观察点:银行股见顶、美联储降息、技术面超跌、大政策突发。现在是前两个基本兑现,后两个还需要等待。
定量层面是看市场估值:过去3到5年,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最低点都在9.7倍,而现在这个数字大概是10倍。换句话说,在非常悲观的情况下,与历史最低点相比,市场可能还有5%下跌空间。
那就能达成共识,现在大概率处于底部区间。
但说到这里好像还不够,大家更关心是,什么时候能看到反转,涨起来才能真正赚到钱。
最近有家著名外资银行,提到了中国股票市场好起来的10个信号,我就以此为基础,展开聊聊。
1、房地产可能复苏。许多参与者已经退出房地产行业,库存正在清空,抵押贷款利率正在下降,一些主要城市的二级交易量已经回升。
地产能称为中国经济的大贝塔,大部分行业都能吃到地产红利,直接影响到银行、建材、家电、机械、传媒等,间接影响有消费、旅游、酒店等,甚至科技。
为什么总说中产阶段在这轮经济下行里最受伤?有部分人是薪资缩水,降薪裁员都不算稀奇事;还有部分就是房价下跌,有些是刚拿到手没几年就跌掉30%。最惨的情况是前两年薪资挺高,咬着牙凑了首付款,背着巨额贷款置换新房,结果这两年薪资减少,贷款丝毫不减,手里房子还在跌价,毫无盼头。
这种情况下,想想确实没心情去消费。
而这几年“保交楼”政策拯救了产业链,银行贷款利率下降拉动了交易量,地产行业是有在慢慢向好。如果真有存量房贷利率下降,相信能带来更大底气去消费。
把地产放在第一条,我很认可。但同时要牢记“房住不炒”不会变,因此我认为反转得不会太激烈。
2、由于以旧换新计划的扩大、促进服务需求的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网的改善,消费支出可能会复苏。
家电复苏就是靠以旧换新政策,工业景气度更是离不开设备更新措施,这条是非常明确的信号。
比如,都说汽车报废影响范围很小,本来就没多少“老爷车”,实际政策出台后,申请报废的车辆明显增多,每天都有1万辆。
比如,都不相信消费者会为了几百块优惠去花几千块买新家电,实际线上平台订单爆了,身边朋友是先买了囤着,就怕这次不买吃亏。
再比如,超长期国债贴息给企业,都觉得企业倒贴都不想扩张,实际问下来很期待,有这么低成本的融资机会,谁能不爱呢?
真有实实在在的补贴,真能解决后顾之忧,老百姓们都很愿意接受,口袋里那些钱很难忍得住不花出去。
3、行业整合,如电动汽车、房地产、在线旅行社、药店和医院。整合可以提升这些行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这条太熟悉了:光伏龙头找机会整合二三线企业,电动车国内混不下去就找外资入股,锂电池合并不了却能逼着后排选手出局......
每一轮周期过后,都是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只要能熬过去,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都会上个台阶。
但要补充两个方面:
一是整合后要看产能是否出清,尤其是跨界大佬。网传宁王要收购某光伏企业,那收过来肯定是想要利用这些现成产能,不可能是为了把产线关停。先进产能整合落后产能,是比较利好的模式。
二是整合可能带来裁员,残酷的现实。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就有传闻说投行部门要砍掉一半,小作文估计会添油加醋,但两拨人确实很难都留下,总有些人被“N加1”。当年扩张得有多猛,整合时就有多残忍。
4、2024年 每股收益 增长20%。上半年,中国大陆的每股收益仅增长了5%,但市场普遍预计全年增长20%,这取决于第四季度的强劲复苏。如果成为现实,将为市场提供支持。
这好像有点过于乐观。上半年每股收益增长5%,全年要增长20%,毛估估下半年就要增长35%。
现在三季度已过大半,看到中秋节飞天茅台不涨反跌,听到迈瑞电话会说国内需求恢复不足,估计三季度每股收益不会比二季度好到哪里去。
那么,相当于四季度必须是超级爆发,差不多增长50%才能带得动全年,都有点不敢想。
5、随着公司努力提高股东回报,股息支付和回购不断增加,总现金回报率将在2024年超过5%。
好像也略夸张。沪深300指数有聊过,股息率大概是4%,全A指数股息率大概是2.9%,现在回购动作确实是越来越多,但要现金回报率达到5%,难。
6、更好的市场标准。监管机构发布了新的规则和法规,应能改善I P O流程和信息披露标准。
这点毋容置疑,该出的政策都在出,市场想要的上面都给。很明显,今年I P O数量下降,退市数量增加。
投资者最诟病的惩罚机制,同样重拳出击。就在写文章时候,跳出很多家上市公司被立案、很多位高管被逮捕或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新闻。
还有著名事务所普华永道,最终被没收恒大地产2774万违法收入并没一罚十,再加上其他违规,共计罚款3.25亿,比之前3年对所有事务所的罚款总额还多。
往后,违法成本和代价只会越来越高,这点值得确信。
7、存款创历史新高。在香港,定期存款已飙升至相当于1万亿美元以上。在中国大陆,存款额是整个 A股 市场的两倍,有足够的空间购买更多股票。
8、全国社保 基金 等养老基金也持有大量现金。
9、美国债券收益率下降。这对 港股,尤其是互联网股有利。
这三条都是资金面观点,就放在一起聊。
老百姓没钱的没钱,有钱的都存银行,确实有不少资金是能够入市的,缺少的就是赚钱效应。险资是为数不多有投资潜力的机构余钱,但风险偏好也低,聊起来都是高股息。
相比之下,我更青睐外资。虽然北向改到每季度更新一次,但并不影响投资决策,人家该买的还是买,该卖的也果断,今年第二和第三季度都是跑步离场。
不管对地缘政治多担心,不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股息率足够高,吸引力就会提升,更何况估值还低。这三类资金里,我觉得外资会最先动手。
10、随着亚太其他地区或国家的驱动因素开始减弱,资金流动可能会发生变化。中国市场提供了相对价值。
本质还是聊性价比,有点像之前说制造业逻辑,其他地区在某些细分或片面领域会超越我们,全产业链和生态优势是不可比拟的,大部分国家想脱钩更是不可能。
就这样一个和地球上大部分国家都紧密关联的经济体,哪怕和美国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谁说她没有投资价值,怎么都没道理啊。
最后,我简单做个小结:10个信号里,3个有明确趋势,5个刚看到苗头,两个是有些距离。不能说已经看到了反转趋势,但至少结论是偏积极的吧。
站上“巨人”们的肩膀上,结合平时观察到和思考到的内容,我想说,大环境肯定不算好,但在真实世界里头部企业还行,在投资世界里,却都给一网打尽了。
上一集

2625.熊市的确很痛,但不应该失去信心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熊市的确很痛,但不应该失去信心。来自浩然斯坦。
最近大家情绪可能都很差,原因是这波熊市太久了,跌幅也足够大了,很多人面临财产收入和工资收入双杀的窘境,经济的回暖似乎遥不可及,不少人感到难以为继。
回顾过去任何一次熊市,你可能都比较淡定,因为你有上帝视角,知道它是怎么结束的。但是,如果让身处熊市的人说一下到底哪一次熊市最艰难,即使他知道历史,也会认为当下的这次最难,因为此时没有人有上帝视角了,他看不清未来,看不到希望。然而,一旦我们走出熊市,就会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糟糕,甚至可能会后悔没有在低位时买入更多。
有人说,经济不景气,股市就不会有起色。但我们回顾过去几次牛市,历史总是给我们上生动的一课,让我们知道,牛市往往在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的时候出现。
近30年A股的三波大牛市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宏观经济很一般的时候发生的:
1996到2001年的这波牛市,中国经历了持续通缩、国企三年脱困、银行巨额呆坏账,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经济上面对的困难不比近两年少。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股市却走出了一波牛市。
2005到2007年的牛市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涨了五倍。但有几个人还记得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这段时间,从1783点跌到998点的熊市最后一波杀跌有多惨烈?
要知道,当时宏观经济非常好,G D P增速从9%上升到11%,外资疯狂投资中国,加入世贸沿海工厂外贸订单拿到手软,创业成功率很高,房价开始暴涨。那时最流行的解释是,中国股市跟经济无关,连赌场都不如,有制度缺陷,要推倒重来。这种舆论跟现在是不是很相似?
2013到2015年的这波牛市,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陈经老师对于当时的经济和股市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当时主要的传统产业都是产能过剩。钢铁水泥夕阳产业,房地产成交低迷,房价高涨,民众收入低远不够买房,地方上依赖的房地产经济走入困境。
民营企业抱怨融资渠道太差,民间利率高启。央企不断收购扩张,低成本融资,民企求投靠,子公司孙公司算不清。经济论坛定期开会替民营企业发声。
产业政策被认为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的政府主观瞎搞。光伏、新能源车等产业遇到困难。欧美反补贴反倾销,江西江苏等地光伏企业破产,首富转眼成空,政府接管收拾乱摊子。
国际媒体发出了明确集体唱空。西方金融企业集体卖出中国四大银行的股份。后来是移动互联网起来了,房价又涨了,大家就忘了。
当时A股比现在惨多了,上证指数2013中间跌到了惨绝死的1849点,是前后多少年都没有的绝对最低点。当时跌了这么多根本没办法解释,就是没信心,后面才好了。现在虽然A股指数不行,但分红高的好股是不断新高的,信心比当时强了些。
现在经济的问题主要是土地资产价格下跌引发的。这个问题迟早会出现,所有其它的经济困难全部衍生于此。
有人说房地产崩盘的情况下,经济不会好,投资股票的收益不可能好,投资要放到房地产企稳的2028年。
其实随便举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个观点了。
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香港楼市崩盘,一直跌到2003年才见底。但是股市在楼市下跌期间的1998年到2000年走了一轮大牛市,恒指从6544点,涨到18397点创了历史新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楼市崩盘,一直到2012年才止跌,但是美股2009年3月就见底并开启了超级长牛。
房地产下行会影响经济,经济也会影响股市,但股市有自己的逻辑和节奏,不能一概而论。
2021年卖了太多土地,集中在这两年上市,此时恰逢经济衰退,供给增加叠加经济下行,导致房价跌成今天这样。反过来说,现在土拍已经卖不出地了,央国企也不怎么拿地了,这意味着未来三年无货可卖,等到存货消耗光,新房的价格慢慢修复是大概率事件。
最近,我还听到不少人说中国不行了,觉得现在国情太不堪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我总会想,这样想的人是不是太短视了?如果我们真的以中国历史作为一个评价体系,那么现在的整体社会大环境和普通人生活的小环境,放在几千年的历史里都是非常好的,放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如此。
现在阶段,对广大中产最痛苦的事情可能就是职业的收缩和资产的缩水,但我还是那句话,不要把这一刻当做永恒。过去3年很难,但它也不过就是3年,放在我们的整个人生里,几年的波折应该是不可避免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一帆风顺扶摇直上,反而才是奇怪的。
2002年至2018年,是我们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阶段,中国居民财富的实际年均增长率超过13%,远高于这一阶段的居民收入增长率。2018年后居民财富积累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降低到个位数水平,甚至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率,有些家庭还出现了财富负增长。
2024年上半年,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增速是负5.7%,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4%,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增速高于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宋雪涛总结说,“过去中国可能是“高收入高增速、低收入低增速”,但现在可能变成了“高收入低增速、低收入高增速”。
为啥高收入会变成低增速呢?因为楼市不振、股市不振,财产性收入变少了。
房贷带杠杆,自有本金的跌幅可能比股市还多,比如说首付3成杠杆,如果房屋总价跌了17%,自有本金的跌幅就达到了50%。所以一二线的高收入中产阶层群体,财产性损失特别大,于是大家纷纷选择提前还贷、消费降级。
再反观低线区域,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都低于5%,对财产性收入的波动也就没那么敏感,没有这么大的负债,消费基本都没有收到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仅凭一线城市的沉寂与喧嚣来揣测整个国家的面貌,那些高楼大厦、钢筋丛林的背后,在更广袤的土地上,还有烟火气的烧烤摊,一票难求的演唱会,挤满旅游特种兵的景点,这个时代,其实很复杂。
无论如何,我相信我们必将走出衰退,房子、股票等资产最终都会回暖。
我最近翻了不少财报,看到不少曾经50倍、80倍市盈率的企业纷纷估值降低到10倍15倍。当前的市场,让我想起了巴菲特在1975年说过的话:“就像一个精力旺盛的年轻小伙闯进了女儿国,现在正是投资的绝佳时机。” 当时,美国正经历石油危机,油价高企,出口下降,美元贬值,经济滞涨,股市大跌,跟中国现在的情况很相似。
“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等真到大家都恐惧的时候,不跟着恐惧的有几人?
2021到2024年,A股杀了四年的估值,而期间美股上涨了四年。这期间,A股有些企业业绩增长一倍,但估值下来了80%。而美股苹果,2021年至今业绩增长只有10%,但估值硬生生拔了3倍。哪边对、哪边错呢?
人会往往低估真的遇到市场崩盘时,自己的观点与目标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期间,你的观念会不自觉地发生偏转,因为在经济衰退期间发生变化的不只是资产价格。如果要你在牛市时想象自己在股价跌三成时会有什么反应。在你想象中的世界里,一切都会和今天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股票价值少三成。
然而,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经济衰退不会单独发生。股价会跌掉三成,是因为很多事情削弱了你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因此,经济衰退期间,大多数人的投资首要条件可能会从赚成长转向赚股息,对未来增长失去信心。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说:“在股市亏钱的一种方法,就是从宏观经济预测开始的。”你无法提前预测经济何时会衰退,同样也无法提前预知经济何时会好转。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基于宏观经济判断的操作,大概率会以失败告终。
我就说到这里吧,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艰难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与希望。
下一集

2628.回顾历史上的3轮黄金牛市,谈谈当下对黄金的思考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回顾历史上的3轮黄金牛市,谈谈当下对黄金的思考。来自老王投资说。
在人类文明史上,黄金一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拥有无可比拟的魅力。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黄金与美元正式脱钩,开启了自由定价的篇章。从那时起,黄金价格经历了多次起伏,但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接下来,我将带您回顾历史上黄金3轮牛市的历程,并谈谈当下对黄金的思考及其未来走势的可能性。
1、历史的序幕:第一次黄金牛市
1971到1980年,黄金迎来了它的第一次牛市。这次牛市持续了九年,期间金价从42美元每盎司飙升至850美元每盎司,涨幅达到了惊人的20倍。
究其原因,当时全球经济正面临诸多挑战:美国的货币超发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地缘政治方面,中东战争和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石油危机,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与此同时,黄金生产几乎停滞不前,十年间产量不增甚至是减少,而黄金需求大增,供不应求的局面进一步推高了黄金价格。
2、互联网泡沫与次贷危机:第二次黄金牛市
2000到2011年,黄金进入了第二个牛市周期,涨幅超过6倍。
这段长达十一年的牛市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市场调整,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欧元崛起、黄金E T F的兴起、伊朗核问题引发的新一轮中东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使得金价从260美元每盎司攀升至1000美元每盎司。
第二阶段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信用市场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提振了市场对黄金的信心,具有货币属性和债券属性的黄金受到青睐,最终将金价推向了1920美元每盎司的历史高位。
3、新时代的挑战:第三次黄金牛市
2019年至今,黄金正经历着第三轮牛市。国际金价突破2000美元每盎司后不断刷新新高,截至2024年9月12日,伦敦金价格已经突破了2500美元每盎司的大关。
这次牛市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全球经济放缓、新冠疫情的冲击、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都成为推动金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2019年至2020年,全球经济因美国增长乏力和全球需求不足陷入衰退,美联储等央行纷纷采取宽松政策,加之新冠疫情的爆发,金价从1270美元每盎司起步,迅速突破2000美元每盎司,最高触及2075美元每盎司。
2020年8月至2023年9月,尽管疫情有所缓解,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地缘政治摩擦加剧,金价在1614美元每盎司至2080美元每盎司之间震荡,蓄势待发。
2023年10月至今,地缘政治局势进一步升级,信用货币体系的信任度下降,美欧政治不确定性上升,政策转向宽松。这些因素促使多头资金涌入贵金属市场,金价从1810美元每盎司一路上涨,创下历史新高,突破2500美元每盎司。
最后,我谈谈当下对黄金的思考和未来展望。
如今,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货币属性的强化、美联储货币政策环境的宽松转向以及避险需求的增长依然对黄金构成了有利的支持。同时,全球央行增持 黄金储备 也成为推动金价上涨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未出现美欧经济持续复苏的迹象,也没有明显的央行政策收紧预期,这意味着黄金本轮牛市可能还有延续的空间。
展望未来,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不会轻易改变。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黄金仍将是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未来充满变数,但黄金的牛市似乎还未结束。
投资者也应保持理性,关注全球经济动态及政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综上所述,黄金市场的每一次牛市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尽管未来充满了未知,但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黄金市场的运作规律,并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如果您喜欢这个单集,您会喜欢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9%9b%aa%e7%90%83%e8%b4%a2%e7%bb%8f%e6%9c%89%e6%b7%b1%e5%ba%a6-290479/2627%e5%b8%82%e5%9c%ba%e5%8f%af%e8%83%bd%e5%8f%8d%e8%bd%ac%e7%9a%8410%e4%b8%aa%e4%bf%a1%e5%8f%b7-73887075">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2627.市场可能反转的10个信号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