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5.投资要有不较劲的智慧(上)
10/24/21 • 6 m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稿件名字叫做投资要有不较劲的智慧,来自雪球达人秀。
好资产、低价格看似是个矛盾的概念,但其实在国内波动大的资本市场,恰恰给了好的买入时机。水无常势,兵无常型,投资亦是如此。在这个高手云集的狩猎场中, 中泰星元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姜诚像猎鹰一样,慢慢地等待这样的机会。
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热爱的事业
进入金融行业应该算是阴差阳错的事,没想到就是这份不经意成了后来热爱的事业。
我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因为当时比较喜欢理工科,第一志愿还是喜欢报考自动化,没有选择金融,主要是当时对金融也没有什么认知。阴差阳错进了金融。
我没有特别早的职业觉悟, 毕业求职的时候也是因为学的金融专业,那就只能找金融机构求职。金融机构相关的工作当中是投行和投资这两个方向,我发现投行的工作性质和我的性格不太匹配。因此选择了二级市场研究工作,而这一干就是16年。
回顾这16年的工作历程,发现我更像是个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干一行的人。
我用三年从研究员成了投资经理,又用很多年明白了投资并不简单
我是2006年开始工作的,第一段从业经历是在国泰君安资管。这段经历中,我学会的是事无巨细地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当然这也是我自己所喜欢的。当时是在很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做这件事的,觉得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我会很不分主次地把一个公司的模型拆得特别细,带着一种很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把自己能想到的问题抽丝剥茧、去仔仔细细地做财务模型,甚至会去手抄报表。当然,那时候自己对投资的理解也不太成熟。意识不到很多事即使你做得特别细致,但实际上和投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
工作前三年我做的是研究员,那时无论是食品饮料、煤炭还是造纸行业,其实都处于很好的生命周期阶段。由于被分配到了比较好的行业,所以自己研究的股票都涨。
2009年的下半年,我从一个研究员转变为管钱的投资经理。那时候又赶上一个牛市,你买什么股票什么就涨。所以觉得,投资挺简单的。
那段经历给了我“一正一负”两个方面的教育:
正面的是做事要细致,要有足够强烈的好奇心,要自己坚持去做模型,把放大镜这个工具用得熟练。现在我的一些研究工作的习惯也得益于当时的那段经历。
负面的是,不能把运气归为能力。这件事是我在国泰君安资管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的,加盟了安信基金后才意识到,自己曾经是那么幼稚。
因为我发现,原来之前简简单单的选股视角是不完整的。
在一个牛市的背景下,只要看到基本面的亮点它就能涨,你觉得你看到的基本面的亮点就是涨的理由。但其实不是,更多的是市场β层面的因素。
换了一个新起点,考量工作成果的时候就会发现,同样框架在不同时间段却 “不好使”了。这使我意识到,背后是偶然性在作祟,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于是,我重新理解思考投资框架的问题,以及投资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价值投资。
这期间,我和业内投资大师也有过比较深入的交流,修正了自己对投资的基本理解,我对价值投资的定义在那个阶段开始变得稳定。价值投资的本质其实是买一家企业,它的检验标准是“如果这个股票买了以后永远都不能卖,还愿意买”。
但其实投资框架是投资框架,研究框架是研究框架。在研究的过程中其实还是有很多短板的,我曾经也一度习惯现在主流正向的预测,就是预测一家公司三五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甚至五年十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基于这样一种预测进行价值判断。
后面随着阅读量的增长,还有历史案例的积累,我慢慢发现“准确预测”这个事儿不太可靠,基本上不可能。回顾自己曾经做过的乐观预测,基本上很少有对的。
价值评估与其正向做“精准判断”,不如逆向构建安全边际
那价值评估这个事儿要怎么做?这个时候其实就需要反着想,需要构筑安全边际。原来我理解安全边际是低估值,现在我的理解是安全边际是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先通过细致的研究,独到的商业理解,对未来做出有情景假设的预测。
给坏的情景做估值,这样未来的不确定性就更多的是惊喜而不是惊吓。到此为止,我又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体系。
回顾自己的职业历程和投资历程,不能说进化,因为进化这个词儿太抽象,或者说太宏大了。我的进步最初仅凭一腔热血,用很单纯的工作方式,以为找到了很简单的赚钱办法,到后面市场的教育,自己的教训告诉我,其实投资这个事儿远没那么简单,是同时需要兼顾价格和质地这两个维度,并且要抱持着“长期都不能卖还愿意买”的初心,才能真正做到价值投资。
再通过个人学习,我意识到了其实做价值评估这个事儿很难,我们与其正向笃定地做一个精确判断,还不如用逆向思维,构造安全边际,这是一个进步的心路历程。
背后它所需要的条件是,从自己最开始的不怕麻烦、不计繁琐,事无巨细的好奇心和细致心,到后面市场的教育以及大师的提点,以及最后自己持续不断的学习。其实它是多重因素的。
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很夺人眼球的故事,我觉得自己的故事没有那种像顿悟的感觉,如果一定要有顿悟的那一刻,就是我听到段永平的一句话,如果你的股票买了之后它就退市,你永远都不能卖的话,这个票你还愿不愿意买。其实这句话是点睛的。除了这句话之外,其他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现在我也还是持续学习的过程中。
追踪基金市场热点话题,交易日正常更新。雪球·追基零距离诚邀您零距离接触基场新知识。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稿件名字叫做投资要有不较劲的智慧,来自雪球达人秀。
好资产、低价格看似是个矛盾的概念,但其实在国内波动大的资本市场,恰恰给了好的买入时机。水无常势,兵无常型,投资亦是如此。在这个高手云集的狩猎场中, 中泰星元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姜诚像猎鹰一样,慢慢地等待这样的机会。
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热爱的事业
进入金融行业应该算是阴差阳错的事,没想到就是这份不经意成了后来热爱的事业。
我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因为当时比较喜欢理工科,第一志愿还是喜欢报考自动化,没有选择金融,主要是当时对金融也没有什么认知。阴差阳错进了金融。
我没有特别早的职业觉悟, 毕业求职的时候也是因为学的金融专业,那就只能找金融机构求职。金融机构相关的工作当中是投行和投资这两个方向,我发现投行的工作性质和我的性格不太匹配。因此选择了二级市场研究工作,而这一干就是16年。
回顾这16年的工作历程,发现我更像是个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干一行的人。
我用三年从研究员成了投资经理,又用很多年明白了投资并不简单
我是2006年开始工作的,第一段从业经历是在国泰君安资管。这段经历中,我学会的是事无巨细地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当然这也是我自己所喜欢的。当时是在很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做这件事的,觉得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我会很不分主次地把一个公司的模型拆得特别细,带着一种很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把自己能想到的问题抽丝剥茧、去仔仔细细地做财务模型,甚至会去手抄报表。当然,那时候自己对投资的理解也不太成熟。意识不到很多事即使你做得特别细致,但实际上和投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
工作前三年我做的是研究员,那时无论是食品饮料、煤炭还是造纸行业,其实都处于很好的生命周期阶段。由于被分配到了比较好的行业,所以自己研究的股票都涨。
2009年的下半年,我从一个研究员转变为管钱的投资经理。那时候又赶上一个牛市,你买什么股票什么就涨。所以觉得,投资挺简单的。
那段经历给了我“一正一负”两个方面的教育:
正面的是做事要细致,要有足够强烈的好奇心,要自己坚持去做模型,把放大镜这个工具用得熟练。现在我的一些研究工作的习惯也得益于当时的那段经历。
负面的是,不能把运气归为能力。这件事是我在国泰君安资管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的,加盟了安信基金后才意识到,自己曾经是那么幼稚。
因为我发现,原来之前简简单单的选股视角是不完整的。
在一个牛市的背景下,只要看到基本面的亮点它就能涨,你觉得你看到的基本面的亮点就是涨的理由。但其实不是,更多的是市场β层面的因素。
换了一个新起点,考量工作成果的时候就会发现,同样框架在不同时间段却 “不好使”了。这使我意识到,背后是偶然性在作祟,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于是,我重新理解思考投资框架的问题,以及投资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价值投资。
这期间,我和业内投资大师也有过比较深入的交流,修正了自己对投资的基本理解,我对价值投资的定义在那个阶段开始变得稳定。价值投资的本质其实是买一家企业,它的检验标准是“如果这个股票买了以后永远都不能卖,还愿意买”。
但其实投资框架是投资框架,研究框架是研究框架。在研究的过程中其实还是有很多短板的,我曾经也一度习惯现在主流正向的预测,就是预测一家公司三五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甚至五年十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基于这样一种预测进行价值判断。
后面随着阅读量的增长,还有历史案例的积累,我慢慢发现“准确预测”这个事儿不太可靠,基本上不可能。回顾自己曾经做过的乐观预测,基本上很少有对的。
价值评估与其正向做“精准判断”,不如逆向构建安全边际
那价值评估这个事儿要怎么做?这个时候其实就需要反着想,需要构筑安全边际。原来我理解安全边际是低估值,现在我的理解是安全边际是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先通过细致的研究,独到的商业理解,对未来做出有情景假设的预测。
给坏的情景做估值,这样未来的不确定性就更多的是惊喜而不是惊吓。到此为止,我又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体系。
回顾自己的职业历程和投资历程,不能说进化,因为进化这个词儿太抽象,或者说太宏大了。我的进步最初仅凭一腔热血,用很单纯的工作方式,以为找到了很简单的赚钱办法,到后面市场的教育,自己的教训告诉我,其实投资这个事儿远没那么简单,是同时需要兼顾价格和质地这两个维度,并且要抱持着“长期都不能卖还愿意买”的初心,才能真正做到价值投资。
再通过个人学习,我意识到了其实做价值评估这个事儿很难,我们与其正向笃定地做一个精确判断,还不如用逆向思维,构造安全边际,这是一个进步的心路历程。
背后它所需要的条件是,从自己最开始的不怕麻烦、不计繁琐,事无巨细的好奇心和细致心,到后面市场的教育以及大师的提点,以及最后自己持续不断的学习。其实它是多重因素的。
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很夺人眼球的故事,我觉得自己的故事没有那种像顿悟的感觉,如果一定要有顿悟的那一刻,就是我听到段永平的一句话,如果你的股票买了之后它就退市,你永远都不能卖的话,这个票你还愿不愿意买。其实这句话是点睛的。除了这句话之外,其他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现在我也还是持续学习的过程中。
追踪基金市场热点话题,交易日正常更新。雪球·追基零距离诚邀您零距离接触基场新知识。
上一集

1584.谈价值投资者对行业与个股的选择(下)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稿件名字叫谈价值投资者对行业与个股的选择,来自价值奇点。
三、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非完美的行业”,买入“非完美的企业”
有了上述一和二的认知后,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非完美行业”,为什么要买入“非完美企业”,就很容易解释了。原因有三:
1、资本市场投资永远是投资机会的相对比较,投资最重要的不是“买好的”,而是“买得好”
投资者必须明确一点,无论是“完美企业”,还是“非完美企业”,都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的投资”,好的投资必须要看你买入这个资产的价格,看买入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差异。没有任何资产类别或投资具有与生俱来的高收益,只有在定价合适的时候它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股市投资最大的风险并不是来自低质量或高波动性,而是来自买价过高。大多数投资者认为风险与否的决定因素是质量而不是价格,但是高质量资产也可能是有风险的,低质量资产也可能是安全的。所谓的质量,不过是为资产付出的价格问题。.因此,狂热的公众意见不仅是潜在收益的源泉,还是高风险的源泉。
因此,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高风险和低预期收益不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二者都主要源自高价格。好的买进就是成功卖出的一半,如果你买的足够便宜,你是不需要考虑卖出技巧的。所以,当前文所述的少数“完美企业”仍然处于相对高估甚至绝对高估的区间,而那些“非完美企业”却出现了相对低估,甚至历史估值百分位10%以内的绝对低估,相对机会的天平倒向哪一方,我想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2、"非完美行业"和"非完美企业"的不足其实已经定价到市场估值中,超额收益来自于这个相对低估值基础上的额外机会
资本市场长期是相对有效且定价合理的,对于各种"非完美行业"和"非完美企业",其实市场已经给予他们应有的长期较低估值。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再拿"行业有缺陷”、“企业不完美”来说事,就不客观了。
这就好像白酒行业与建材行业,贵州茅台与中国巨石,本来白酒行业的整体估值水平就显著高于建材行业,白酒龙狗的茅台的估值也是显著高于玻纤龙头的中国巨石,这个时候再谈“玻纤的应收账款比不上茅台”就是没有意义的了。我们对于中国巨石是否关注,尤其是是否买入的决策,就不能用茅台来比较,只能说中国巨石当前的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偏离了多少?中国巨石在自己历史估值百分位区间是什么相对位置?
而且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对于相对冷门的“非完美行业”、“非完美企业”,还有两个超额收益的来源:
(1)是市场定价:由于市场关注度低、价值发掘过程相对不够高效,所以出现市场定价错误的机会,是远大于白酒(茅台)这样的“完美行业”、“完美企业”的,今年的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行情就有这个因素。
(2)是竞争格局:以建材行业为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高资本投入、低毛利率、高应收、现金流差的行业,所以反而容易形成“寡头竞争”甚至“一家独大”的理想行业格局,比如玻纤的中国巨石、石膏板的北新建材、水泥的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这也正是雪球的@谦和屋所提到的,就是“因为不是一个好生意,所以才会生意好”的道理,大家可以细品。
3、不断增加自己的研究行业与研究企业,扩大能力圈范围,是“主动进取型”价值投资者的必然选择
从研究领域与投资范围看,价值投资者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限定于少数“完美企业”,守株待兔式的“被动等待型价值投资者”,他们遵循“只投资最伟大的企业”、“专注于寻找1英尺高的跨栏”,长期深研少数企业,用“低估买入长期持有”,结合“大波段操作赚市场估值”,实现了比较高的收益率。这类型投资者要求最高的,一方面是深度研究能力,一方面更是超然于市场波动的定力,以及长期守候“一击而中”的耐心。
一种是愿意去寻找“非完美行业”和“非完美企业”中的低估机会,“主动进取型”的价值投资者。他们以“一切投资机会都是风险/收益权衡后的相对比较”为原则,不限于“伟大的企业”,在估值足够低、买价足够好的情况下,也不介意持有那些天生有些瑕疵、但是在行业仍属于龙一、龙二的“非完美企业”。这类投资者要求最高的,就是不断研究、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己能力圈的决心与信念,决定他们成败的实际是研究的复利效应,即随着深研的股票池越滚越大,在市场风格轮动背景下,抓住自己了解、且低估的个股机会就会越来越多。
下一集

1585.投资要有不较劲的智慧(中)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稿件名字叫做投资要有不较劲的智慧,来自雪球达人秀。
我一直在等待好公司好价格,不完全认同“深度价值”这个标签
很多人喜欢给管理人贴标签,理论上讲,很多基金经理是不喜欢给自己贴标签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的特点是不追市场热点,不求在任何一个特定阶段涨得比别人快,或者跌得比别人少。
我追求的是大概率上的赚钱,长期更高的风险报酬比。这就意味着我愿意慢,当然从结果上来讲也未必慢。
我觉得我不贪速胜,但实际上结果还不错,尤其是风险报酬比很好的这样一个状态。如果要用几个字概括,我觉得几个关键词吧——“愿意慢但未必慢”、“跟时间做朋友”。
有些基民给我的标签是“深度价值”,但我自己不完全认同。“深度价值”专注的是一个特定时点上股票组合的特征,这是从形式上,或者从结果上贴的标签。但是,背后的原理不是我为了买低估值价值股而去买它们,而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按照我的投资框架挑出来的股票,它们大多呈现出这样的状态。
我的投资框架是用尽可能低的价格,买尽可能好的资产。“低价格”和“好资产”的关系貌似是相悖的,其实不然。我们不能和市场先生赛跑,但可以耐心等待它出价。
很多人说A股市场不适合做价值投资,因为波动太大,这种认知是错的:
首先,高波动的市场更适合做价值投资,因为高波动不可能只向上波动,也很可能向下波动,这就意味着它有很高的概率给你提供以低价格买到好东西的机会。
第二点,很多人觉得现在高估值的东西就是更好的公司,我觉得不对。有一些道理其实不是不言自明的,比如“好的东西就是贵”,大家用一个替代性的思维方式就把这个表述转化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个判断就是“贵的东西是好的”。好东西依然有便宜的机会,因为市场先生的情绪是阴晴不定的。而且,我们现在认为的很多“好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好。
我的能力需要建立在我能真正识别出“谁是真正的好”,这一点我比绝大多数人都要谨慎。
我不觉得我们的“茅指数”、“宁组合”,所谓的核心资产和抱团股,以及现在同行们举手表决选出来的前50个或前100个最优秀公司,真的就是最优秀的。在识别公司好坏这件事上,市场是很低效的,所以就更不必介意那些。
我没有买那些贵的东西,就等于没有买到好的吗?不是的。由于市场先生的阴晴不定,它会让你一定能有机会以低价买到好东西,过去我们赚的钱都是这样赚来的,只要有耐心就好了。
我把上市公司当做一种资产,它是一种生息资产。我主要的研究工作就放在分子端,因为分子是你所购买的资产的获利能力,分母是你购买这项资产所付出的价格,分子越大越好,分母越小越好,这是很朴素的道理。
但由于分母是市场的外生变量,是市场提供的,我决定不了股票的价格,只能等待市场给我合适的出价。那么,我主动的工作就集中在分子端,就是股票的长期获利能力,准确地说应该是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的长期获利能力。
我觉得长期高获利能力建立在三个标准值上——长坡、厚雪和慢变。“长坡”很容易理解,指的就是要有足够的空间;“厚雪”指的是格局要好,竞争优势要明确,才能带来高利润率和盈利能力,当然这个盈利能力的核心代表指标是,长期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水平,也就是长期平均ROE;
第三个标准“慢变”,很少有人会套用这个标准。很多人喜欢新兴产业,很多人喜欢创新带来的成长,但是创新要进行区别,渐进式创新是慢变的,“颠覆式创新”是快变的,快变的创新不太好。
“颠覆式创新”是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当中提到的,因为我们要找长期有超额获利能力的公司,它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当中的时候,领先者反而容易被颠覆。比如我辛辛苦苦建立了产品在工艺技术上的领先优势,突然遭遇了一个技术上的颠覆,大家的游戏规则整个就变了,原来的优势可能变成劣势。
当初光伏行业的某龙头企业,当太阳能电池片是以多晶路线为主的时候,你发现它挺厉害的,后来变成单晶路线了,它就从领先者变为落后者,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颠覆性创新”。
但很多行业的创新是渐进式的,有利于实现“强者恒强”,也就是一点点地改进。比如传统的汽车行业,领先者在研发和生产上的这些经验一直帮它变得越来越强,还有化工行业等传统行业当中,很多特征都是指向慢变的,所以慢变其实挺好的。
举个例子,我们说“长坡、厚雪、慢变”其实指的是滚雪球,跟咱们雪球平台的初衷是一样的,要想滚一个大雪球,坡道、雪道要足够长,没有问题,雪要足够厚也没有问题,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这个雪道有没有急转弯。
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这个雪道很长、雪很厚,但是它有急转弯的话,这个雪球滚得越大它越容易翻出去,这就是一个形象化理解“颠覆式创新”的很好视角,所以“长坡、厚雪、慢变”是标准。
其实“长坡、厚雪、慢变”都是对未来的预测,在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时候,我的一个观点是,准确的单一情景预测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做多情景假设的预测。
做多情景假设预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留出安全边际。留出安全边际的方式和手段是给坏的情况做估值,而不是给好的情况做估值。这样你在面临未来不确定性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不确定性更多的是惊喜而不是惊吓。
目前特别成功的一次投资可能还是某一家化工企业,因为这是一个安全边际极致兑现的案例。
它是做基础化工产品的,这些化工产品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也都是标准化的产品,但它靠很典型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建立起很宽厚的护城河,这个护城河体现为特别明确的成本领先优势。东西不是高技术含量的东西,也不需要专利来保护,但仅仅由于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以及它自己对生产工艺的理解等等这样的一些优势,让它获得了远超同行的盈利能力。
我们当时是在200亿出头的市值买了它,以它当时现有的业务来测算,在全行业不赚钱的情况下,凭它的成本领先优势能获得20亿的利润,200亿市值就是一个很安全的状态。这意味着全行业整体持续长期的不赚钱,这个票对我们来讲也仅仅是10倍的市盈率。
而实际上,它的长期平均利润率远不止20亿,而且未来很大可能还有业务拓展的空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安全边际。
这个票我们是抱着免费期权的心态,买了一个有安全边际的票。实际上它远超我们预期地兑现了这个期权的价值,让我们赚了好几倍。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可复制性最强,也是最能集中体现投资风格的一个成功案例。
当然,我也有过刻苦铭心的失败。市场给我贴的标签是价值型或者深度价值,是因为我的组合呈现出来更多的是低估值的特点,但有些时候表面看起来低估值,其实分子上就不值这个钱,这种情况叫价值陷阱,我踩到过。
大概是在2015年,我们买过一家汽车公司。它是一个利基市场的龙头,我们看不到外部的竞争对手有意识地在冲击它,当时是有20亿的利润,我们在不到200亿市值买了,觉得是挺好的一种状态。
但后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看似一个很小的利基市场,但还是会有人盯上你。当发现有人来搅局的时候,这个搅局者不一定能做成,但它会让原来做得很好、过得很舒服的人变得很难受,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我们是眼睁睁地看着它的利润跌到了接近0,就是股价越跌、市盈率越高的状态,这是很典型的价值陷阱。
这个案例的教训是什么?就是概率上不大的事也有可能发生,尤其是我们学的一些基本的市场经济理论,告诉过我们,一个利基市场容量不大,对新进入者来讲本身就是一个壁垒的情况下,其实不能排除有人还是会盯上小市场的可能性,而且它会把你搅和得一塌糊涂,虽然它自己也捞不着什么好处。
追踪基金市场热点话题,交易日正常更新。雪球·追基零距离诚邀您零距离接触基场新知识。
如果您喜欢这个单集,您会喜欢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9%9b%aa%e7%90%83%e8%b4%a2%e7%bb%8f%e6%9c%89%e6%b7%b1%e5%ba%a6-290479/1585%e6%8a%95%e8%b5%84%e8%a6%81%e6%9c%89%e4%b8%8d%e8%be%83%e5%8a%b2%e7%9a%84%e6%99%ba%e6%85%a7%e4%b8%8a-37885261">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1585.投资要有不较劲的智慧(上)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