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92 对话ChiefClouds杨燕:“双视角驱动”数字化转型 终身学习实现人生持续进化
04/29/25 • 44 min
在商业世界急速变革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增长的必答题。在这场浪潮中,杨燕(Rolane YANG)的职业生涯——从国际奢侈品集团的公关负责人,到数字化营销的开拓者,再到如今ChiefClouds(驰骛科技)的高级副总裁,她的每一步都精准踩在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上。
本期《钱钱品牌局》播客,杨燕以坦诚而犀利的风格,分享了她从甲方到乙方的转型心路、“双视角驱动”数字化转型思考以及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为品牌人、营销人及数字化转型从业者提供启发。
共谈嘉宾:
杨燕 ChiefClouds 驰骛科技高级副总裁 资深市场营销及数字化专家
钱峻 《钱钱品牌局》主理人 联合主播/M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
JASMINE 杨志华 《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SHOWNOTES
5:54 从甲方到乙方的身份的转变,平常心,对自己和别人都要负责任。
10:31 数字化驱动中的甲乙方双驱动视角---人本身的成长给了你多视角。
15:24 甲方经验做乙方,用功最重要,不要去应付对方。
23:27 品牌数字化当中,一要抓Quick Win点,二要聚焦。
29:17 所有的工具都要回归到生意本身,带来多少增长。
31:58 全民营业,全民销售。
39:18 职场第二阶段的转型建议:勇气和放下包袱。
从国际美妆到奢侈品牌的数字化先锋
杨燕的职业生涯始于2006年从美国回国后,当时她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美妆市场的巨大潜力,先后加入欧莱雅、资生堂等国际美妆集团。作为中国美妆日化行业首批市场营销先锋,她主导构建了品牌公关传播体系与市场战略,成功推动多个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落地。这段经历不仅为她奠定了坚实的职业基础,更培养了她对消费者洞察和市场趋势的敏锐嗅觉。
2015年,杨燕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加入全球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先后负责迪奥(Dior)与酩悦轩尼诗(Moët Hennessy)两大顶级奢侈品牌的全渠道数字化营销工作。这段经历使她站在了奢侈品数字化的最前沿,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奢侈品消费数字化进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在LVMH的十年是我职业成长最快的阶段,”杨燕回忆道,“特别是负责酩悦轩尼诗的数字化营销期间,我们从零开始构建了整个数字化平台。”她带领CRM、媒介、数字化营销及内容等核心部门,成功实现了从消费者洞察到商业转化的端到端完整闭环。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品牌创造了显著的业务增长,超额完成了各项KPI指标,更为奢侈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案例。
杨燕在LVMH的成就并非偶然。她将成功归因于“聚焦”与“快速验证”相结合的策略:“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全面数字化,而是先找准一个切入点,做出quick win(快速胜利),建立信心后再逐步扩展。”她举例说,在轩尼诗品牌时,她将原本分散的8个小程序整合为2个核心平台——一个负责预约,一个整合会员管理与购买功能。这种聚焦策略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更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商业转化率。
勇敢跨界:从甲方到乙方的身份转变
2024年11月,杨燕做出了一个突破性的职业决定——离开工作18年的品牌方“舒适区”,加入ChiefClouds驰骛科技担任高级副总裁。这家中国领先的营销技术和数据技术公司,专注于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对于这次跨界,杨燕坦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职业选择。
“在超级大甲方待了整整18年,我渴望突破自己,”杨燕分享道,“当接触到ChiefClouds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从服务商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数字化转型,了解各行各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她花了三个月时间认真考虑后,选择正式加入这家科技公司,负责市场营销、售前支持、咨询及生态合作等部门。
从甲方到乙方的转变并不容易。杨燕坦言,在最初的半年里,她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要从甲方去乙方,甚至有人猜测我是不是在原来的岗位上不开心。”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杨燕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与坚定:“我不觉得甲方让我光荣,去乙方或者创业就丢脸。人生短短几十年,我永远要学习,不想欺骗自己。”
这种勇气与坦诚,正是杨燕职业精神的写照。她认为,真正的职业成长往往需要跳出舒适区,拥抱新的挑战。“如果你硬要 clinging on(紧抓)甲方的光环,那不如诚实地面对自己。转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想清楚后就勇敢去做。”
在ChiefClouds,杨燕迅速适应了新角色,并将她在品牌方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服务客户的优势。“现在作为乙方,我从一个‘说话的人’变成了‘倾听的人’。”她发现,中国职场不缺乏善于表达的人,但真正懂得倾听的却不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抓住对方痛点,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终身学习。”
双视角驱动:打造数字化转型新范式
杨燕在ChiefClouds的角色极具创新性——她将近20年的甲方实战经验与乙方技术平台及策略优势相融合,开创了“双视角驱动”的品牌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这一独特定位,使她能够精准解码客户需求,在品牌战略与技术实现之间架起桥梁。
“做过甲方的人其实是很好的乙方人才,”杨燕解释道,“因为我非常清楚如何服务好甲方,他们想要什么,如何说服他们,如何定价和交付。”这种深刻的同理心,使她在客户沟通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洞察力。与许多技术导向的乙方不同,杨燕总是从客户的商业目标出发,而非单纯推销产品。
杨燕分享了她的服务哲学:“我不上来就告诉客户我有10个产品,而是先深入了解他们的KPI和ROI目标。就像医生问诊一样,先了解症状,再对症下药。”这种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解决方案的精准度和实施效果。她强调,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都要回归商业本质——“你今天不管是建了CDP(客户数据平台)还是营销自动化,老板会问:这帮我带来了什么生意?”
在服务零售、快消、美妆、日化、3C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时,杨燕特别注重“轻量起步,快速验证”的策略。“我常劝客户不要一开始就做很重的基建投入,而是先找一个能快速见效的点,建立信心后再逐步叠加。”她指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种务实做法尤其重要,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并保持战略灵活性。
杨燕还将奢侈品行业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带入科技公司。“在奢侈品牌,我们常说‘魔鬼在细节中’。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同样适用于数字化产品。”她带领团队优化解决方案的每一个接触点,从用户界面到数据可视化,力求简洁优雅而功能强大。
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洞察与实战建议
基于在品牌方和服务商的双重经验,杨燕对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和误区有着深刻洞察。她指出,许多企业在数字化进程中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重基建轻应用”,盲目搭建各种系统而忽视实际效果;二是“多而散”,开设过多数字渠道导致资源分散。
“不是小程序、公众号、企微账号越多越好,”杨燕指出,“我见过有公司搭建了十几个小程序,有些功能重复,既不能随便关掉,流量又分散。”她建议企业数字化转型要聚焦核心目标,先理清“why”(为什么做)和“how”(如何做),再决定“what”(做什么)。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杨燕给出了差异化建议。大企业往往需要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打通;而中小企业则应更关注“quick win”,选择投入小、见效快的数字化应用。“不要一开始就画个大饼,结果什么都做不成。”
杨燕特别强调,数字化转型必须与商业目标紧密结合。“现在是全民营业、全民销售的时代。不要觉得做marketing或数字化就可以不对营业额负责。”她观察到,最成功的数字化团队都是“商业导向型”,而非单纯的技术或营销导向。
面对AI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杨燕持谨慎乐观态度。“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AI可以提升效率,但无法替代战略思考和消费者洞察。”她建议企业以解决具体业务问题为切入点应用AI,而非盲目跟风。
职业转型与终身学习的人生哲学
近20年的甲方生涯,选择从甲方转战乙方,杨燕的职业勇气令人钦佩。对于正在考虑职业转型的中高级人才,她给出了真诚建议:“首先要有勇气,其次要放下大品牌包袱和个人羽毛。无论做到总经理还是VP,本质上都是普通人。”
杨燕也指出了心理调适的重要性:“转型路上会有很多不支持、反对甚至取笑的声音,内心是否足够淡定至关重要。”她建议有意转型者先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我真正想要什么?我能承受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面子没那么重要,我要的是里子,”杨燕坦言,“当一个人持续成长,就会遇到好的人和机会。”她以自身经历证明,保持好奇心和终身学习态度是职业长青的关键。即使是现在,她仍坚持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行业知识,“哪怕在电车或地铁上花10分钟,要做个有心人”。
对于职场年龄偏见问题,杨燕持积极态度:“如果你真的用功,调整心态后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创业。”她笑道,“70岁时,我可能去酒店前台或餐厅端盘子,人生就该活出多样精彩,而非活在别人眼光里。”
杨燕自己的新播客《燕遇》也将上线,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分享更多数字化转型的实战经验和人生思考,“分享带来连接,连接创造机会。”
从国际美妆到奢侈品牌,从甲方品牌高管到乙方公司领导者,杨燕的职业旅程,鲜活地诠释了“终身成长”的真正含义。在数字化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她以勇气和智慧不断突破边界,成为连接品牌与技术、战略与执行的“双视角”实践者。
正如她所说:“人生百年,职业转型不过是换一条赛道继续奔跑。只要保持学习,每一步都是新起点。”
在商业世界急速变革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增长的必答题。在这场浪潮中,杨燕(Rolane YANG)的职业生涯——从国际奢侈品集团的公关负责人,到数字化营销的开拓者,再到如今ChiefClouds(驰骛科技)的高级副总裁,她的每一步都精准踩在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上。
本期《钱钱品牌局》播客,杨燕以坦诚而犀利的风格,分享了她从甲方到乙方的转型心路、“双视角驱动”数字化转型思考以及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为品牌人、营销人及数字化转型从业者提供启发。
共谈嘉宾:
杨燕 ChiefClouds 驰骛科技高级副总裁 资深市场营销及数字化专家
钱峻 《钱钱品牌局》主理人 联合主播/M360 MSAI & 创+平台 创始人
JASMINE 杨志华 《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SHOWNOTES
5:54 从甲方到乙方的身份的转变,平常心,对自己和别人都要负责任。
10:31 数字化驱动中的甲乙方双驱动视角---人本身的成长给了你多视角。
15:24 甲方经验做乙方,用功最重要,不要去应付对方。
23:27 品牌数字化当中,一要抓Quick Win点,二要聚焦。
29:17 所有的工具都要回归到生意本身,带来多少增长。
31:58 全民营业,全民销售。
39:18 职场第二阶段的转型建议:勇气和放下包袱。
从国际美妆到奢侈品牌的数字化先锋
杨燕的职业生涯始于2006年从美国回国后,当时她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美妆市场的巨大潜力,先后加入欧莱雅、资生堂等国际美妆集团。作为中国美妆日化行业首批市场营销先锋,她主导构建了品牌公关传播体系与市场战略,成功推动多个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落地。这段经历不仅为她奠定了坚实的职业基础,更培养了她对消费者洞察和市场趋势的敏锐嗅觉。
2015年,杨燕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加入全球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先后负责迪奥(Dior)与酩悦轩尼诗(Moët Hennessy)两大顶级奢侈品牌的全渠道数字化营销工作。这段经历使她站在了奢侈品数字化的最前沿,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奢侈品消费数字化进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在LVMH的十年是我职业成长最快的阶段,”杨燕回忆道,“特别是负责酩悦轩尼诗的数字化营销期间,我们从零开始构建了整个数字化平台。”她带领CRM、媒介、数字化营销及内容等核心部门,成功实现了从消费者洞察到商业转化的端到端完整闭环。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品牌创造了显著的业务增长,超额完成了各项KPI指标,更为奢侈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案例。
杨燕在LVMH的成就并非偶然。她将成功归因于“聚焦”与“快速验证”相结合的策略:“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全面数字化,而是先找准一个切入点,做出quick win(快速胜利),建立信心后再逐步扩展。”她举例说,在轩尼诗品牌时,她将原本分散的8个小程序整合为2个核心平台——一个负责预约,一个整合会员管理与购买功能。这种聚焦策略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更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商业转化率。
勇敢跨界:从甲方到乙方的身份转变
2024年11月,杨燕做出了一个突破性的职业决定——离开工作18年的品牌方“舒适区”,加入ChiefClouds驰骛科技担任高级副总裁。这家中国领先的营销技术和数据技术公司,专注于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对于这次跨界,杨燕坦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职业选择。
“在超级大甲方待了整整18年,我渴望突破自己,”杨燕分享道,“当接触到ChiefClouds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从服务商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数字化转型,了解各行各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她花了三个月时间认真考虑后,选择正式加入这家科技公司,负责市场营销、售前支持、咨询及生态合作等部门。
从甲方到乙方的转变并不容易。杨燕坦言,在最初的半年里,她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要从甲方去乙方,甚至有人猜测我是不是在原来的岗位上不开心。”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杨燕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与坚定:“我不觉得甲方让我光荣,去乙方或者创业就丢脸。人生短短几十年,我永远要学习,不想欺骗自己。”
这种勇气与坦诚,正是杨燕职业精神的写照。她认为,真正的职业成长往往需要跳出舒适区,拥抱新的挑战。“如果你硬要 clinging on(紧抓)甲方的光环,那不如诚实地面对自己。转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想清楚后就勇敢去做。”
在ChiefClouds,杨燕迅速适应了新角色,并将她在品牌方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服务客户的优势。“现在作为乙方,我从一个‘说话的人’变成了‘倾听的人’。”她发现,中国职场不缺乏善于表达的人,但真正懂得倾听的却不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抓住对方痛点,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终身学习。”
双视角驱动:打造数字化转型新范式
杨燕在ChiefClouds的角色极具创新性——她将近20年的甲方实战经验与乙方技术平台及策略优势相融合,开创了“双视角驱动”的品牌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这一独特定位,使她能够精准解码客户需求,在品牌战略与技术实现之间架起桥梁。
“做过甲方的人其实是很好的乙方人才,”杨燕解释道,“因为我非常清楚如何服务好甲方,他们想要什么,如何说服他们,如何定价和交付。”这种深刻的同理心,使她在客户沟通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洞察力。与许多技术导向的乙方不同,杨燕总是从客户的商业目标出发,而非单纯推销产品。
杨燕分享了她的服务哲学:“我不上来就告诉客户我有10个产品,而是先深入了解他们的KPI和ROI目标。就像医生问诊一样,先了解症状,再对症下药。”这种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解决方案的精准度和实施效果。她强调,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都要回归商业本质——“你今天不管是建了CDP(客户数据平台)还是营销自动化,老板会问:这帮我带来了什么生意?”
在服务零售、快消、美妆、日化、3C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时,杨燕特别注重“轻量起步,快速验证”的策略。“我常劝客户不要一开始就做很重的基建投入,而是先找一个能快速见效的点,建立信心后再逐步叠加。”她指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种务实做法尤其重要,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并保持战略灵活性。
杨燕还将奢侈品行业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带入科技公司。“在奢侈品牌,我们常说‘魔鬼在细节中’。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同样适用于数字化产品。”她带领团队优化解决方案的每一个接触点,从用户界面到数据可视化,力求简洁优雅而功能强大。
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洞察与实战建议
基于在品牌方和服务商的双重经验,杨燕对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和误区有着深刻洞察。她指出,许多企业在数字化进程中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重基建轻应用”,盲目搭建各种系统而忽视实际效果;二是“多而散”,开设过多数字渠道导致资源分散。
“不是小程序、公众号、企微账号越多越好,”杨燕指出,“我见过有公司搭建了十几个小程序,有些功能重复,既不能随便关掉,流量又分散。”她建议企业数字化转型要聚焦核心目标,先理清“why”(为什么做)和“how”(如何做),再决定“what”(做什么)。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杨燕给出了差异化建议。大企业往往需要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打通;而中小企业则应更关注“quick win”,选择投入小、见效快的数字化应用。“不要一开始就画个大饼,结果什么都做不成。”
杨燕特别强调,数字化转型必须与商业目标紧密结合。“现在是全民营业、全民销售的时代。不要觉得做marketing或数字化就可以不对营业额负责。”她观察到,最成功的数字化团队都是“商业导向型”,而非单纯的技术或营销导向。
面对AI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杨燕持谨慎乐观态度。“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AI可以提升效率,但无法替代战略思考和消费者洞察。”她建议企业以解决具体业务问题为切入点应用AI,而非盲目跟风。
职业转型与终身学习的人生哲学
近20年的甲方生涯,选择从甲方转战乙方,杨燕的职业勇气令人钦佩。对于正在考虑职业转型的中高级人才,她给出了真诚建议:“首先要有勇气,其次要放下大品牌包袱和个人羽毛。无论做到总经理还是VP,本质上都是普通人。”
杨燕也指出了心理调适的重要性:“转型路上会有很多不支持、反对甚至取笑的声音,内心是否足够淡定至关重要。”她建议有意转型者先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我真正想要什么?我能承受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面子没那么重要,我要的是里子,”杨燕坦言,“当一个人持续成长,就会遇到好的人和机会。”她以自身经历证明,保持好奇心和终身学习态度是职业长青的关键。即使是现在,她仍坚持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行业知识,“哪怕在电车或地铁上花10分钟,要做个有心人”。
对于职场年龄偏见问题,杨燕持积极态度:“如果你真的用功,调整心态后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创业。”她笑道,“70岁时,我可能去酒店前台或餐厅端盘子,人生就该活出多样精彩,而非活在别人眼光里。”
杨燕自己的新播客《燕遇》也将上线,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分享更多数字化转型的实战经验和人生思考,“分享带来连接,连接创造机会。”
从国际美妆到奢侈品牌,从甲方品牌高管到乙方公司领导者,杨燕的职业旅程,鲜活地诠释了“终身成长”的真正含义。在数字化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她以勇气和智慧不断突破边界,成为连接品牌与技术、战略与执行的“双视角”实践者。
正如她所说:“人生百年,职业转型不过是换一条赛道继续奔跑。只要保持学习,每一步都是新起点。”
上一集

Vol.91 情绪营销大揭秘(下)别再自嗨!情绪营销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get了吗?
在当今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情绪营销已成为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深度连接、驱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力量。情绪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注重产品功能和价格的局限,深入到消费者的情感世界,挖掘和满足他们内心深处的情绪需求,从而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那么,情绪营销究竟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魔力?品牌又该如何有效运用情绪营销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共谈嘉宾:
Amanda 王珺珺 汉威士媒体集团 资深合伙人JASMINE 杨志华 《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莫胜晖 创+100品牌榜 专家顾问 / MSAI 营销科学家KANT 媒介360 智库 副总经理SHOWNOTES
1:07 情绪营销之孤独感:猫猫狗狗经济起来了,溢价非常高。
5:37 情绪营销之音律:带上耳机线,感觉在给我的生活打点滴。
9:12 不同的媒介渠道,小红书、抖音、B站,月活用户是非常的突出。
13:15 多巴胺营销:趋势要去做,但品牌需要有克制性。
19:46 情绪价值从之前的optional,现在变成必选一样。
25:22 品牌保持情绪价值差异性的方式----人无我有。
27:23 作为品牌方来讲,他应该有长期的规划,不管什么样的营销,都千变不离其宗。
情绪营销:孤独感背后的商业新机遇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单身经济蓬勃发展,孤独感成为许多人无法回避的情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推迟甚至不结婚、不生孩子,单人家庭数量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孩子”—— 宠物,成为了人们情感的重要寄托。宠物相关经济迅速崛起,各类宠物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宠物食品、用品到宠物服务,涵盖了多个领域。
宠物在主人心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主人在为宠物消费时往往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他们愿意为宠物购买高价的营养补充剂、优质的生活用品,甚至为宠物打造专属的空间。
这种消费行为背后,是主人对宠物深深的情感依赖,他们在宠物身上找到了陪伴和情感的慰藉。品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情绪需求,通过推出高品质、个性化的宠物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在情感上的诉求,实现了商业价值的增长。
场景与媒介:情绪营销的关键渠道
(一)户外:自然疗愈下的消费新趋势户外场景在情绪营销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渴望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研究表明,接触大自然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公园 30 分钟” 成为了许多人放松身心的选择,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这一趋势带动了户外产品市场的繁荣。消费者在购买户外产品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使用体验以及能否带来愉悦的感受。
品牌抓住这一特点,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户外产品,从高性能的运动装备到舒适的露营用品,满足了消费者在不同户外场景下的需求。户外产品品牌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实用性,还注重营造与户外场景相契合的情感氛围,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享受户外生活,实现情感上的满足。
(二)音乐:情绪共鸣的营销利器音乐与人类的情感紧密相连,它能够穿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古人对音乐的理解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如甲骨文中药字与音乐的关联,以及《黄帝内经》中关于音律与人体健康的论述。在现代社会,音乐依然是人们疗愈情绪的重要方式。
品牌巧妙地运用音乐这一元素,通过创作与品牌理念和目标受众情感相契合的广告歌曲、音乐视频等,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共鸣。
华为 NOVA 11 在毕业季推出的 TVC,基于对年轻人毕业时情感的洞察,将经典歌曲《再见》进行二倍慢速处理,配合校园生活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温馨、不舍的氛围,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感同身受,引发了他们对校园时光的美好回忆和珍惜之情,从而成功地将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三)社交媒体与视频平台:情绪传播的主阵地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渠道,也是品牌进行情绪营销的重要战场。
小红书、抖音、B 站等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分享生活、表达情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交生态。短视频、短剧、长视频等视频形式则以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
品牌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目标受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进行精准投放。对于追求时尚、个性化的年轻消费群体,小红书和 B 站是理想的营销平台,品牌可以通过与平台上的博主合作,发布有趣、有创意的内容,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
对于更广泛的大众消费群体,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则具有更大的传播优势,品牌可以通过制作具有话题性的短视频,快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引发传播热潮。
热点营销:谨慎入局,实现价值转化
多巴胺营销等热点话题的出现,为品牌提供了新的营销契机。然而,品牌在追热点时必须保持理性和克制。
多巴胺营销以其鲜明的色彩、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营销界的热门话题。许多品牌纷纷尝试将多巴胺元素融入到产品和营销活动中。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品牌需要考虑自身产品的属性和目标受众的需求,确保热点元素与品牌的核心价值相契合。如果品牌只是盲目跟风,为了追热点而追热点,可能会导致产品与品牌形象不符,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产生混乱。
在多巴胺营销中,一些食品饮料品牌在产品颜色的选择上过于追求多巴胺风格的鲜艳色彩,却忽略了食品安全性和消费者对食品颜色的接受度,结果适得其反。
因此,品牌在追热点时,要充分评估热点与自身品牌的匹配度,谨慎选择营销方式,确保能够实现从热点流量到品牌留量的转化。
未来趋势:技术赋能、融合共创
(一)技术赋能:精准洞察与创意激发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情绪营销将迎来新的变革。AI 技术能够对海量的消费者数据进行分析,精准识别消费者的情绪变化和需求。
通过对社交媒体评论、消费者反馈等数据的挖掘,品牌可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不满以及潜在的需求,为产品迭代和营销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AI 还能够帮助品牌创作更具吸引力的营销内容。品牌只需输入相关关键词和要求,AI 就能快速生成各种风格的文案、图片甚至视频。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满足品牌在不同营销场景下的需求,还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提高营销效果。
(二)线上线下融合:打造全域沉浸式体验
未来的情绪营销将不再局限于线上或线下的单一渠道,而是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沉浸式体验。
品牌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品牌传播和产品推广,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在线下,通过开设实体店、举办快闪活动、开展户外体验等方式,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品牌的魅力。
品牌可以在线上发布产品信息和营销活动预告,吸引消费者参与线下活动。在线下活动现场,消费者可以亲身体验产品的功能和优势,与品牌进行互动交流,感受品牌所传递的情感价值。
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方式,能够让消费者在不同的场景下都能与品牌产生情感连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三)消费者与品牌共创:平等对话与价值共享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 Z 世代消费者,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品牌的信息和产品,而是渴望与品牌进行平等对话,参与到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品牌也逐渐意识到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开始积极寻求与消费者的共创合作。
海尔通过收集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让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品牌重视。
雷军与消费者保持密切的互动,倾听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支持。这种消费者与品牌共创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和忠诚度,还能为品牌带来新的创意和发展思路,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价值共享。
应对挑战:避免同质化与自嗨式营销
(一)差异化竞争:突出品牌独特价值在情绪营销的浪潮中,品牌面临着同质化的挑战。许多品牌在营销内容和方式上相似,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品牌需要寻找自身的差异化优势,突出品牌的独特价值。
品牌可以通过切细分市场,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在奶茶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品牌专注于为儿童或减肥人群提供定制化的奶茶产品,通过减少添加剂、控制糖分等方式,满足了这部分消费者的特殊需求,从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品牌还可以在产品功能、品牌故事、服务体验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二)科学评估:摆脱自嗨式营销陷阱自嗨式营销是品牌在情绪营销中容易陷入的另一个陷阱。品牌在营销过程中,如果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消费者的感受,就可能导致营销活动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最终以失败告终。
为了避免自嗨式营销,品牌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多个维度对营销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转评赞数据、二创情况以及评论中的情感倾向,了解消费者对营销内容的参与度和情感反应。
关注营销活动对品牌销售、留资、领券等实际业务指标的影响,确保营销活动能够真正为品牌带来价值。
情绪营销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品牌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情绪需求,结合自身的定位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营销场景、渠道和方式,谨慎追热点,积极应对未来趋势,避免同质化和自嗨式营销。
只有这样,品牌才能在情绪营销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实现品牌价值的持续增长。
TAKEAWAY
1、单身经济催生孤独情绪,宠物相关品牌借人们对 “毛孩子” 的情感依赖,实现情绪营销的商业价值。
2、户外场景因能疗愈情绪,带动户外产品消费注重功能与体验,为品牌营销提供方向。
3、音乐与情...
下一集

Vol.93 从自嗨到共情:谈消费者视角的营销破局之道
《中国新消费品牌生存报告》显示,76%的新品牌在成立3年内消失,其中近半数败因被归结为"与消费者需求脱节"。当某新茶饮品牌为"实验室级鲜果萃取"技术狂欢时,评论区最高赞提问却是"为什么吸管总戳破杯盖";当某智能硬件厂商大谈"革命性交互设计",用户论坛里最活跃的讨论却是"如何关闭烦人的提示音"——这种品牌与消费者的认知鸿沟,正在成为商业世界最昂贵的成本。
在本期【钱钱品牌局】与【燕遇Talk】联合播客的深度对谈中,邀请到来自前国际奢侈品集团的公关负责人、ChiefClouds(驰骛科技)高级副总裁杨燕(Rolane YANG);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品牌营销实战战略专家杨志华(Jasmine);媒介360、MSAI及创+平台创始人、【钱钱品牌局】主理人钱峻;MSAI专家莫胜辉共谈,如何从消费者视角破局品牌营销:当品牌沉迷于技术参数、营销话术和流量游戏的精致包装,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教会企业"何为真正的价值"。
SHOWNOTES
1:13 品牌在预算少的情况下会聚焦产品,顾客体验怎么样?并不知道。
3:02 品牌而有点过于自嗨和自我感动,沉迷自己产品研发。
5:50 顾客是上帝,品牌是需要观众,客户也是观众。
7:34 服务好顾客其实也是服务好品牌自身。
10:56 品牌社群并没有客户视角,只是为了做生意,为了转化。
15:07 品牌要自信,从顾客视角去研究顾客。
18:25 品牌抄袭别人不是机会点,研究自己客户就能找到机会点。
22:46 “为客疯狂”品牌除创新外,一定要为了顾客到疯狂的程度。
24:04 供应链是扁平的,产品失去差异化,需要服务的价值感染消费者。
26:37 给到情感需求是人类最高的一个服务。
28:47 顾客视角品牌运营的基本功
30:02 品牌要亲自参与其中,和消费者沟通共创。
31:14 不管企业在卖任何的东西,一切还是要以人为本。
CFO式思维:数据繁荣背后的"消费者失语症"
"有些创始人把消费者当作财务报表里的可变现资产。"杨燕分享的案例极具代表性:某主打"有机健康"的轻食品牌,创始团队每月花费20万元优化供应链,却拒绝投资3万元升级餐具清洁系统。"他们在董事会上展示毛利率提升曲线,但大众点评里60%的差评都在抱怨餐盘油渍。"
这种割裂背后,是根深蒂固的"生产者本位思维,"杨志华指出,多数企业决策链中存在三个致命盲区:
数据暴力:过度依赖GMV、转化率等"硬指标",忽视客服录音中的情绪波动。
场景错位:在会议室里讨论Z世代需求,却从未走进大学城观察真实消费场景。
价值倒置:将"消费者至上"挂在墙上,考核时仍以成本控制为优先项。
"当品牌用CFO思维做营销,就像戴着夜视仪找星星——只能看到发光的数字,看不见真正重要的银河。"杨志华建议企业建立"反KPI日",强制要求高管每月完成三次真实消费体验:从抢优惠券到写差评,完整经历消费者决策全流程。
服务设计的"吸管革命":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占领
“真正的高手都在细节里创造羁绊。”杨艳回忆起东京银座的顶级服务:服务员会为接电话的顾客准备吸管杯,这种超越功能需求的情感洞察,让品牌与用户建立起难以割舍的联结。杨燕还分享了更极致的案例:某健身房教练通过追踪会员蛋白质摄入、定制通勤方案等"超纲服务",创造了10倍于同行的续费率。
"现代消费者购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被重视的感觉。"杨燕强调,“当代商业竞争的本质,是情绪价值的供给侧改革。”
海底捞的"男性美甲区":当同行还在比拼涮肉时长,海底捞发现32%的男性顾客会陪女友做美甲。专门设计的10分钟快美甲服务,让等位转化率提升17%。
茶颜悦色的"备注考古学":通过分析20万条外卖备注,发现"多加脆波波"背后是工作压力释放需求,进而推出"压力粉碎杯"限定包装。
观夏的"城市记忆计划":将北京胡同里的槐花香、成都茶馆的竹叶青制成香氛,用气味叙事激活文化认同。
上述这些打破常规的服务创新,本质上都是对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深度回应。
"所有伟大的服务创新,都始于对'不必要细节'的执着。"杨燕以LVMH集团为例,旗下某奢侈皮具品牌要求销售顾问记住顾客的宠物名字,"这不是服务内卷,而是通过创造专属记忆点,让产品从'它很好'升级为'它懂我'"。
走出数据茧房:重建市场研究的"肉身在场感"
面对AI时代的数据洪流,MSAI专家莫胜辉却呼吁回归原始:"大数据能告诉你消费者点击了什么,但解释不了为什么点击。"当某新消费品牌的市场部用AI生成200页Z世代洞察报告时,真正的00后消费者正在三里屯为"到底选9.9元咖啡还是19元联名款"纠结,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景,揭示了大数据时代的认知陷阱:我们越是依赖数字画像,越可能错过真实的人性微光。如何破局?对谈中嘉宾们分享了以下击中要害的方法论:
1. 消费者“影子计划”
某新锐品牌通过"消费者影子计划"实现破局:邀请Z世代用户全程参与产品开发,从包装测试到定价策略,让00后用短视频日记记录每个决策点的真实反应。当创始人看到大学生为省5块钱放弃最爱口味时,终于理解了性价比不是数字游戏。
2. 肉身在场原则
某国际美妆集团规定:所有市场部新人需完成200小时柜台服务,记录100位顾客的试妆微表情,因为"隔着屏幕永远感受不到试妆时颤抖的手指"。
某母婴品牌创始人每月参加"妈妈吐槽大会",收集哺乳期职场女性的真实痛点。
3. 逆向研发体系
蕉内通过"用户众创实验室",让消费者直接参与面料测试,将新品开发周期缩短40%。
小米社区"爆改计划":极客用户提出的充电口防尘设计,成为当年旗舰机核心卖点。
4. 脆弱性营销
某宠物食品品牌主动公开供应链失误案例,邀请消费者参与质量监督,反而收获消费者更强信任。
观夏在香氛瓶身标注"可能有结晶属于正常现象",将产品瑕疵转化为科普教育契机。
"真正的洞察往往藏在数据之外的阴影里。"MSAI专家莫胜辉分享了另外一个代表性案例:某高端酸奶品牌通过慢镜头分析发现,消费者拧开瓶盖时的迟疑表情,暴露出对"仪式感不足"的潜在不满,最终催生出风靡市场的"开盖三重奏"设计。
组织进化论:将消费者视角刻入企业DNA
在流量焦虑弥漫的今天,那些真正跨越周期的新消费品牌,都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组织变革。"顾客视角不该是某个部门的KPI,而应成为企业的生存本能。"杨燕以LVMH集团为例,70岁的集团大老板仍坚持全球巡店,这种自上而下的躬身姿态,确保了奢侈品帝国始终能精准捕捉消费情绪的变化波纹。不少关注消费者细节的成功性创新型企业有许多实践样本:
1. 泡泡玛特"用户合伙人"制度:招募500名核心玩家进入产品委员会,拥有从设计草图投票到定价策略的一票否决权。
2. 蔚来汽车"用户企业"架构:设置首席用户官(CUO)职位,直接向CEO汇报,用户建议48小时内必获响应。
3. 胖东来"服务民主化"革命:一线员工可自主决定10%的SKU调整,收银员有权为不满意的顾客直接免单。
"这不是组织架构调整,而是商业文明的重构。"杨志华总结出四条进化路径:
1. 决策机制:所有战略会议必须包含消费者洞察专项议程,引入"用户观察员"角色。
2. 人才培养:实行"反漏斗体系"——新人先服务顾客再接触策略,高管晋升需通过用户同理心测评。
3. 技术赋能:用VR技术还原消费场景,在会议室投射真实用户画像破除信息茧房。
4. 考核革命:将"用户净推荐值(NPS)纳入高管KPI,占比不低于30%。
对谈尾声,杨燕提到日本茑屋书店的案例令人深思:创始人增田宗昭坚持40年每天阅读顾客留言卡,"这些手写体的温度,教会我们数据永远无法呈现的真相"。或许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企业的目的不在企业内部,而在企业之外——在于创造并留住顾客。"
当某新锐品牌将"为客疯狂"写入公司章程第1章第1条,当传统制造业巨头开始用"用户泪点指数"替代市场占有率考核,这或许标志着商业文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即:当品牌学会用消费者的眼睛看世界,每个产品都将成为通往人性的桥梁,每次交易都能变成价值共鸣的仪式。而那些率先跨越视角鸿沟的企业,必将在存量博弈时代开辟出全新的增量大陆。
TakeAway:
1. 当品牌沉迷于技术参数、营销话术和流量游戏的精致包装,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教会企业"何为真正的价值"。
2. 当品牌用CFO思维做营销,就像戴着夜视仪找星星——只能看到发光的数字,看不见真正重要的银河。
3. 当代商业竞争的本质,是情绪价值的供给侧改革。
4. 所有伟大的服务创新,都始于对'不必要细节'的执着。
5. 大数据能告诉你消费者点击了什么,但解释不了为什么点击。走出数据茧房:重建市场研究的"肉身在场感"。
6. 顾客视角不该是某个部门的KPI,而应成为企业的生存本能。
7. 企业的目的不在企业内部,而在企业之外——在于创造并留住顾客。
8. 当品牌学会用消费者的眼睛看世界,每个产品都将成为通往人性的桥梁,每次交易都能变成价值共鸣的仪式。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9%92%b1%e9%92%b1%e5%93%81%e7%89%8c%e5%b1%80-412290/vol92-%e5%af%b9%e8%af%9dchiefclouds%e6%9d%a8%e7%87%95%e5%8f%8c%e8%a7%86%e8%a7%92%e9%a9%b1%e5%8a%a8%e6%95%b0%e5%ad%97%e5%8c%96%e8%bd%ac%e5%9e%8b-%e7%bb%88%e8%ba%ab%e5%ad%a6%e4%b9%a0%e5%ae%9e%e7%8e%b0%e4%ba%ba%e7%94%9f%e6%8c%81%e7%bb%ad%e8%bf%9b%e5%8c%96-90203533">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vol.92 对话chiefclouds杨燕:“双视角驱动”数字化转型 终身学习实现人生持续进化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