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战时内阁针对加沙战略分歧严重
01/22/24 • 5 min
1月22日出版的绝大多数法国日报头版突出的话题纷纷围绕法国农民的抗议行动展开;法国务农工作者为他们的低微收入、水资源短缺、以及不断出台的新规所困扰,不堪压力发起示威活动。距欧洲议会选举仅数月之际,法国新总理试图平息农民的愤怒情绪,周一会见农业经营者工会联合会(FNSEA)代表;各报关注的国际新闻焦点则主要聚焦以色列总理面临的危机局势。
法国农民不满情绪高涨
法国农民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面对严格的生态标准,燃油价格的飙升以及激烈的竞争,继德国农民抗议政府为推行紧缩政策而削减农业补贴之后,法国农民也不堪重压,发起了示威活动,令阿塔尔新政府首次面对危机。多国农民的不满情绪也引发欧盟担忧。
《费加罗报》发表社评指出:尽管欧洲多国农民遭遇的困难有所不同,但危机结构却是相同的。那些决策者为农民们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却令第三方受益:致使中国、美国、南美等国暗中窃喜:以低价格将我们不再有权生产的产品倾销给我们。
《解放报》则在社评中指出:继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及荷兰之后,法国的农民也发出了绝望之声。实际上,欧洲农业的结构性问题并不始于昨天,也不会在短期内自行解决。尤其在法国,法国农民的困境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已显现。从1952年至1972年,农村家庭的出生人数大幅减少了58%,与全国的趋势恰恰相反。另外,二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最终会离开农村,此一现象持续至今。
自国家自杀观察站十多年前展开调研以来发现,整个农业行业的自杀率远高于其他职业,每年都有150名以上务农者自杀。
除了这些结构性警报信号之外,近月来,来自各大超市的压力不断加剧、欧盟的援助有所降低、如今又出现欧盟绿色协议新生态标准产生的压力,而各国政府对此却准备不足。
《十字架报》也发表社评指出:缩小日益扩大的差距并给予农民世界以应有的地位是一项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挑战。政府、务农工作者以及所有的消费者必须同心协力为我们的食品支付公平的价格而努力。
以色列政坛分歧加剧
另外,以哈战争已经步入第四个月,以色列政坛分歧不断加剧,反对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呼声此起彼伏。多份日报报道了相关消息。
《费加罗报》指出:1月21日星期日,以哈战争进入第106天。136名人质的命运始终困扰着以色列民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将以色列人凝聚在一起的人质事件,却越来越凸显其政治色彩,如今已成为以色列高层分歧的根源。政治领导人的分歧日益加剧,甚至蔓延到军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周日拒绝了哈马斯提出的释放人质的条件。
但周四晚间,以色列战时内阁部长、前国防军参谋长加迪-埃曾科特(Gadi Eisenkot)十分坦诚地表露了他与总理内塔尼亚胡之间的分歧,特别在人质问题上。他明确地表示:必须勇敢地说出真相:迅速解救人质的唯一方法就是(与哈马斯)达成协议。如果内塔尼亚胡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而拖延战争,他则准备辞职。
《解放报》报道说:以色列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抗议活动愈演愈烈。反对派加紧动员,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发出呼吁,要求举行选举,希望将内塔尼亚胡赶下台。
周四晚间,以色列电视台十分罕见地在该国最受欢迎的频道黄金时段调查(Uvda)节目中,播出以色列战时内阁部长、前国防军参谋长埃曾科特公开批评内塔尼亚胡的政策。
埃曾科特不经意间透露“未来数月”需要举行选举的做法,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反对派不会等到漫长的战争结束后才会推动选举。
周五,人质家属前往内塔尼亚胡位于以色列北部滨海城市凯撒利亚的别墅前示威;周六,数千名以色列人在特拉维夫集会要求内塔尼亚胡下台;塔尼亚胡政府提出的新预算以及在以哈战争中的因应作为已招致越来越多的政治对手和民众的不满。抗议活动每周都在加剧。
1月22日出版的绝大多数法国日报头版突出的话题纷纷围绕法国农民的抗议行动展开;法国务农工作者为他们的低微收入、水资源短缺、以及不断出台的新规所困扰,不堪压力发起示威活动。距欧洲议会选举仅数月之际,法国新总理试图平息农民的愤怒情绪,周一会见农业经营者工会联合会(FNSEA)代表;各报关注的国际新闻焦点则主要聚焦以色列总理面临的危机局势。
法国农民不满情绪高涨
法国农民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面对严格的生态标准,燃油价格的飙升以及激烈的竞争,继德国农民抗议政府为推行紧缩政策而削减农业补贴之后,法国农民也不堪重压,发起了示威活动,令阿塔尔新政府首次面对危机。多国农民的不满情绪也引发欧盟担忧。
《费加罗报》发表社评指出:尽管欧洲多国农民遭遇的困难有所不同,但危机结构却是相同的。那些决策者为农民们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却令第三方受益:致使中国、美国、南美等国暗中窃喜:以低价格将我们不再有权生产的产品倾销给我们。
《解放报》则在社评中指出:继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及荷兰之后,法国的农民也发出了绝望之声。实际上,欧洲农业的结构性问题并不始于昨天,也不会在短期内自行解决。尤其在法国,法国农民的困境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已显现。从1952年至1972年,农村家庭的出生人数大幅减少了58%,与全国的趋势恰恰相反。另外,二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最终会离开农村,此一现象持续至今。
自国家自杀观察站十多年前展开调研以来发现,整个农业行业的自杀率远高于其他职业,每年都有150名以上务农者自杀。
除了这些结构性警报信号之外,近月来,来自各大超市的压力不断加剧、欧盟的援助有所降低、如今又出现欧盟绿色协议新生态标准产生的压力,而各国政府对此却准备不足。
《十字架报》也发表社评指出:缩小日益扩大的差距并给予农民世界以应有的地位是一项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挑战。政府、务农工作者以及所有的消费者必须同心协力为我们的食品支付公平的价格而努力。
以色列政坛分歧加剧
另外,以哈战争已经步入第四个月,以色列政坛分歧不断加剧,反对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呼声此起彼伏。多份日报报道了相关消息。
《费加罗报》指出:1月21日星期日,以哈战争进入第106天。136名人质的命运始终困扰着以色列民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将以色列人凝聚在一起的人质事件,却越来越凸显其政治色彩,如今已成为以色列高层分歧的根源。政治领导人的分歧日益加剧,甚至蔓延到军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周日拒绝了哈马斯提出的释放人质的条件。
但周四晚间,以色列战时内阁部长、前国防军参谋长加迪-埃曾科特(Gadi Eisenkot)十分坦诚地表露了他与总理内塔尼亚胡之间的分歧,特别在人质问题上。他明确地表示:必须勇敢地说出真相:迅速解救人质的唯一方法就是(与哈马斯)达成协议。如果内塔尼亚胡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而拖延战争,他则准备辞职。
《解放报》报道说:以色列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抗议活动愈演愈烈。反对派加紧动员,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发出呼吁,要求举行选举,希望将内塔尼亚胡赶下台。
周四晚间,以色列电视台十分罕见地在该国最受欢迎的频道黄金时段调查(Uvda)节目中,播出以色列战时内阁部长、前国防军参谋长埃曾科特公开批评内塔尼亚胡的政策。
埃曾科特不经意间透露“未来数月”需要举行选举的做法,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反对派不会等到漫长的战争结束后才会推动选举。
周五,人质家属前往内塔尼亚胡位于以色列北部滨海城市凯撒利亚的别墅前示威;周六,数千名以色列人在特拉维夫集会要求内塔尼亚胡下台;塔尼亚胡政府提出的新预算以及在以哈战争中的因应作为已招致越来越多的政治对手和民众的不满。抗议活动每周都在加剧。
上一集

法媒: 中国在沙漠中训练打击美国航母
中国总理李强在达沃斯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演讲,台湾总统选举,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杀伤力为百分之百的新病毒等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消息是这个周末法国媒体的聚焦点。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费加罗报在国际版刊登的新闻,题目是中国如何训练在沙漠中打击美国航母,该报刊登了一家卫星图像公司提供的一系列图片,图片上显示的是美国福特号航母的模型,图片的拍摄位置是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据监测,这艘沙漠中的航母的尺寸大小与福特航母完全吻合,那么,中国在沙漠中 建造福特航母的模型的目的是什么?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Ifri's Centre for Security Studies)的武器专家莱奥-佩里亚-佩尼耶(Léo Péria-Peigné)指出:"在中国军队的想象中,航空母舰是真正的力量投射器"。中国数年来一直在进行重大技术努力,以获取能够打击关岛等美国在该地区基地的导弹以及航空母舰的军事实力。他认为一种可能是在航母上试射导弹以测试其威力,不过,曾经在中国与越南使馆担任武官的法国退休将军Daniel Schaeffer 指出,如果是为了试射,那就只可能是一次性的,Schaeffer 将军认为中国军方或许是把航母模型用作模拟训练目标,用激光测距。不过,他对不会移动的航母能否帮助提高击中目标持有怀疑。最后,武器专家莱奥-佩里亚-佩尼耶评论说,这些军舰模型可能还有最后一个更微妙的作用:那就是威慑作用。通过公开展示其演习,中国正在向美国发出警告。中国是否真的有能力打击美国航母最终并不重要。更加重要的是美国会认为中国有这样的能力。一旦发生冲突时,美国将不可避免地考虑到这一点。
台湾打给北京的耳光!
接下来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法国观点周刊周五发表的一篇有关台湾新当选总统赖清德的长篇报道,报道的标题是:台湾给北京的耳光!
该刊特派记者Jéremy André 特地前往赖清德的家乡以及他曾经担任市长的台南市,赖清德出生于台北县的万里乡也就是今天新北市的万里区的一个贫穷的矿工家庭,父亲33岁时在一场矿难中不幸丧生,他当时刚出身三个多月,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六个子女成人,观点周刊采访了六十年前那场矿难的见证人,倾听了赖家的邻居,赖清德的老师介绍赖清德的母亲如何倔强地拒绝他人的援助,养育她的子女,并且将最小的儿子送入台湾最优秀的学府。文章采访了赖清德在台南当市长时的一些同事与见证人,介绍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个故事或许能够部分解释北京之所以对赖清得恨得咬牙切齿的原因 : 2014年,赖清德作为台南市长应邀前往上海出席已故台湾著名画家陈澄波的画展开幕式,陈澄波是 20 世纪初台湾著名画家,1947 年被国民党处死。
赖清德在上海曾经接受了几位中共官员的热情拥抱。不过,第二天在复旦大学,当一位复旦大学的教授批评民进党在章程中提到独立时。赖清德不仅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强调台湾本土在这个问题上有 "明确共识 ",而且还大胆地指出,1989年天安门运动时,曾经有400 名复旦教师支持学生的运动,在这之后,赖清德的所有约会都被取消,赖清德就这样被中国官方贴上了 "分裂分子 "和 "麻烦制造者"的标签。
中国科学家研制新病毒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科学家近日发表新的研究成果,声称将一种从穿山甲身上提取的病毒变异成一种杀伤力为百分之百的病毒,这项成果尚未经过科学界的审查但已经引发舆论的诸多质疑。法国电视一台的报道评论说,人们不得不要就此提出三大疑问:首先这种病毒是否可以传染给人类?其次,研制出类似病毒的目的是什么?再就是这种高危型的病毒是在中国的哪个病毒实验室研制的?是否是在武汉病毒实验室?
法国病毒学家布鲁诺-卡纳先生(Bruno Canard)表示,虽然这种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很低,但是,这种可能性不能被排除。 他认为尽管科学家希望为应对高杀伤性病毒的出现做好准备,但是,类似的研究总体上是弊大与利。而且,他警告说,如果制造类似的目的与生物武器有关,这就特别令人担忧。
中国经济实现表面增长
最后,法国的新闻调查网站参与网站就中国总理李强在达沃斯有关中国经济的讲话发表长篇分析文章,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经济实现表面增长。
文章指出,李强在达沃斯表示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超出了官方预期的5%,达到 5.2%。但是,问题是没有人相信他说得话。不仅如此,与李强的预期目的相反,一周来投资者加强了抛售中国金融资产的力度。因为李强的言论与中国经济实况落差太大,使外界对中国的所有统计数字更加怀疑。
不过,文章也承认,中国经济2023 年一定出现增长,其原因十分简单:2022 年是非常糟糕的一年。但是,即使接受官方的数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已明显脱离了新冠危机之前的趋势,而且除了 GDP 的变化之外,还有许多系统性危机的迹象。文章指出,中国成长得过快,尚未成为发达国家,但却已经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随着中国人口的急剧减少,这种趋势也就更加明显。
下一集

金正恩发出新一轮威胁令西方担忧
1月23日出版的法国各大全国性日报头版主题纷纷围绕国内事务展开,主要内容分别有: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将数以万计的移民分散到偏远地区的主张导致地方政府强烈不满;在选举中一贯抵制极右翼势力的布列塔尼地区,不断出现激进团体暴力活动增加的趋势令人关注;政府今天推出新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计划);面对务农工作者的不满情绪,总理周一晚间接见了农业经营者工会联合会(FNSEA)和青年农民代表,务农工作者提出“欧盟与国家之间的决策应该具有“一致性”的诉求,阿塔尔则承诺将“迅速采取行动”。
另外,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发出新一轮威胁引发世人担忧、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前往朝鲜访问寻求炮弹和巩固两国的联盟关系、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德桑蒂斯周日宣布退出总统角逐,转而支持特朗普;则占据了各报国际版页的主要新闻位置。
金正恩的新一轮威胁引发西方担忧
《费加罗报》刊出报道,揭示了朝鲜领导人发出的新一轮威胁引发西方担忧的消息。报道指出: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在平壤的金日成广场受到热烈欢迎。自去年9月金正恩与普京在西伯利亚会晤以来,两国的蜜月期一直处于最佳状态。这次访问是24年来的首次,加剧了人们对朝鲜半岛局势升级以及在俄罗斯与美国及其盟国对峙的背景下东亚可能出现新战线的担忧。
今年初以来,金正恩多次发出威胁并在三八线上加强武力展示,置朝鲜于战争状态。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尽管金正恩善于通过导弹试验来舞动威胁的大棒,但是这一次却不容忽视。刚刚开始的2024年危机四伏,从加沙到乌克兰,均显现了美国权力的局限性。1月11日,两名资深的分析人士在《北纬38度》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金正恩做出了发动战争的战略决定。
2024年,朝鲜半岛将动荡不安,在首尔和华盛顿即将分别迎来大选之际,半岛局势再次面临升级的威胁。随着其核武库的进步,金正恩信心十足。更为重要的是:乌克兰战争暴露了美国对其盟友援助的局限性。
报道回顾了金正恩近年来加紧导弹试验、变幻莫测的外交手段以及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河内未获成功的会谈,随后指出:这次会谈的失败是如今潜在升级风险的问题所在。金正恩遭受的空前羞辱,如同为他打了一剂“预防针”,令他不再渴望获得华盛顿的认可。河内的失败推动了战略计划的全面重启。
普京将前往平壤寻求炮弹并巩固与亚洲的反西方盟友关系
《费加罗报》在另一篇报道中,对普京即将展开的平壤之行的主要目的进行了分析。
近月来,俄罗斯与朝鲜加强了两国关系,两国高官互访频繁。朝鲜外务相崔善姬上周在莫斯科与普京和拉夫罗夫等高官会晤返回平壤后表示:朝鲜已做好“迎接”俄罗斯总统的准备。尽管普京访朝的具体日期未予公布,但这将是对金正恩去年9月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出访的回应。
去年7月,俄罗斯国防部长邵伊古到访朝鲜,显现了两国关系中军事合作的优先地位,也包括在经济、技术和更广泛的战略方面的合作。莫斯科目前最需要的是炮弹,朝鲜则在此一领域给予了巨大支持。作为交换,俄罗斯向朝鲜提供关于卫星的技术。除了在太空计划和技术发展方面获得的经济援助,平壤还希望与俄罗斯联合开采朝鲜所富有的丰富的稀土资源。
《费加罗报》认为:除了寻求更多的武器装备,普京到访平壤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求巩固与朝鲜的伙伴关系,以制衡西方在亚太地区的强势。
台湾侦获中国空飘气球,数量创单日新高
此外,《回声报》报道了台湾再次侦获中国空飘气球的消息。台湾周一侦测到6枚中国空飘气球飞越台湾海峡。根据台湾国防部发布的地图,其中五枚气球出现在北部沿海城市基隆附近,另外一枚直接穿越南部屏东县附近的台湾上空。这是台湾国防部自去年12月开始定期发布侦获气球数据以来发现的单日最高纪录。
报道指出:近年来,北京通过向台湾派遣数量空前的战机和军舰,加大对台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压力。
上周四,台北在24小时内侦测到24架中国军机绕台飞行,其中11架飞过台海中线。去年9月,中国曾在24小时内派出103架次飞机绕台飞行,台北称此举创近来“记录”。
如果您喜欢这个单集,您会喜欢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6%b3%95%e5%9b%bd%e6%8a%a5%e7%ba%b8%e6%91%98%e8%a6%81-89095/%e4%bb%a5%e8%89%b2%e5%88%97%e6%88%98%e6%97%b6%e5%86%85%e9%98%81%e9%92%88%e5%af%b9%e5%8a%a0%e6%b2%99%e6%88%98%e7%95%a5%e5%88%86%e6%ad%a7%e4%b8%a5%e9%87%8d-42673813">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以色列战时内阁针对加沙战略分歧严重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