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goodpods headphones icon

要访问我们的所有功能

打开 Goodpods 应用
Close icon
摄影早自习 - 透视跟焦距无关,和距离有关?-摄影早自习第2422天

透视跟焦距无关,和距离有关?-摄影早自习第2422天

02/21/25 • 5 min

摄影早自习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422天。过了一个年,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今天我们来聊点什么呢?我发现最近网上很流行一个说法,说近大远小的透视不是由焦距带来的,跟焦距无关,只跟距离有关。我们以前都认为是广角镜头透视明显近大远小比较厉害,超广角更厉害,而长焦镜头里边近大远小就不明显了。怎么现在有那么多人义正言辞的说是跟距离有关呢?其实这个说法还真有一定的道理,今天的知识点可能会稍微有点难度,我们一起来用逻辑推理一下。

近处的车窗大,远处的车窗小 © 叶梓

首先什么是透视呢?就是近大远小就叫透视,近大远小越明显,我们就说透视感明显,近大越小越不明显,那个背景没有变小或者是变小的程度小,我们就认为透视感不明显。按照经验确实是在使用广角超广角的时候,近处的东西变大很厉害,远处的东西变小的很剧烈。

广角镜头下,狗尾巴草明显近大远小 © 叶梓

放大中间的部分(上图红色区域),发现狗尾巴草大小没有明显区别 © 叶梓

但是如果我们做个实验的话,我们拿一张广角镜头拍的照片,然后裁切出中间的一小块放大来观看,你会发现其实在远处这个广角镜头拍的照片,它也没有什么近大远小,远处的在前面的物体和它的背景,它俩之间的大小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变化。

其实啊,焦距的本质只是一个可以看世界的角度而已,广角就是看世界广,长焦就是看世界狭窄。它本质上从广角变成长焦去拍照呢,和你从广角镜头里去裁切一个中间的小画面放大来看它是一样的效果,只不过是长焦镜头拍的比你裁出来的要更清晰一些,它俩的透视效果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从这点实验就能看出来,距离确实影响了透视。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呢?这个逻辑你想的明白吗?我来严谨的为大家讲述一下。其实并不是说你拍这个东西离你近,就透视明显,离你远就透视不明显,不是的。其实本质的影响是你和你要拍的这个东西,你俩之间的距离和你要拍的这个东西和背景之间的距离,这两段距离之间的比值是多少?

人离相机近,离背景远,透视效果明显 © 叶梓

比如说你拍近处的人物,这个人物离你5米远,它的背景离你500米远,那这个两段距离之比就是1:100,那远处就会特别小,近大远小明显。

人离相机和背景都远,透视效果不明显 © 叶梓

但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动,然后你要拍的这个人跑远了,跑到400米的位置,你用长焦给他拍照片,还是把他拍的大大的。但这个时候人离你的手机镜头之间,相机镜头之间是400米的距离,而这个人和背景,如果那个背景还在500米的话,它俩之间的距离只剩100米了,就是你俩之间距离和它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之比,变成了(我想想)应该是4:1的一个比例,这样比起来它透视感就不明显了。因为你人跑远了之后人也变小了,人跟背景相对比较近,它俩之间不会有太多差异。

人离背景很近,近大远小效果不明显 © 叶梓

你如果你还没听懂,我再给你举一个更极端的案例。你拍一个人,这个人的背后紧贴着一堵墙,请问这个人和这个墙之间能有很明显的近大远小效果吗?不会的,它俩在画面中该多大还是多大的,对吧?因为他跟背景特别的近。

所以讲白了呀,是拍摄距离以及拍摄物和背景之间的距离的这个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越小,比如说刚才说的5:500,那近大远小的效果就会最明显,如果这个比值越大,比如刚才说的4:1,那么近大远小透视就变得不明显了。

最后我们还是要绕回它跟焦距之间的关系。既然透视的明显与否是由这个距离比值决定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体验到它跟焦距有关呢?特别简单,因为人站得近,你只能用广角镜头拍才能拍全他呀,人站得远,你只能用长焦镜头才能把他拍得足够大,所以它本质上就是由近和远导致了我们会用广角会用长焦这么一种使用习惯而已。所以确实不是由焦距导致了透视变化,而是对方所处的距离,它和背景之间的距离,这两个比值关系,它向后影响了透视效果,向前影响了你会用什么样的焦距,所以它是一个间接的关联的关系。

有人说:老师,那我们研究这么明白什么用呢?我觉得也没有太多用处,但是咱不能说想都想到这个份上了,有这个疑惑了,还不求甚解,那你心中就一直会留个疙瘩。因为最近这个话题实在是太火了,我就给大家提这么一嘴,希望你也能够有所收获。

好,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2422天,也是新年第一期早自习,祝大家新年快乐,也祝大家在今年会更有收获,拍出更多好照片。也欢迎你关注我的视频号:叶梓玩摄影,我们可以在直播间里面来继续学习。周一到周四的大约上午10:00,我们在直播间不见不散。


扫码关注我的视频号

上午10点直播间学摄影


plus icon
bookmark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422天。过了一个年,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今天我们来聊点什么呢?我发现最近网上很流行一个说法,说近大远小的透视不是由焦距带来的,跟焦距无关,只跟距离有关。我们以前都认为是广角镜头透视明显近大远小比较厉害,超广角更厉害,而长焦镜头里边近大远小就不明显了。怎么现在有那么多人义正言辞的说是跟距离有关呢?其实这个说法还真有一定的道理,今天的知识点可能会稍微有点难度,我们一起来用逻辑推理一下。

近处的车窗大,远处的车窗小 © 叶梓

首先什么是透视呢?就是近大远小就叫透视,近大远小越明显,我们就说透视感明显,近大越小越不明显,那个背景没有变小或者是变小的程度小,我们就认为透视感不明显。按照经验确实是在使用广角超广角的时候,近处的东西变大很厉害,远处的东西变小的很剧烈。

广角镜头下,狗尾巴草明显近大远小 © 叶梓

放大中间的部分(上图红色区域),发现狗尾巴草大小没有明显区别 © 叶梓

但是如果我们做个实验的话,我们拿一张广角镜头拍的照片,然后裁切出中间的一小块放大来观看,你会发现其实在远处这个广角镜头拍的照片,它也没有什么近大远小,远处的在前面的物体和它的背景,它俩之间的大小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变化。

其实啊,焦距的本质只是一个可以看世界的角度而已,广角就是看世界广,长焦就是看世界狭窄。它本质上从广角变成长焦去拍照呢,和你从广角镜头里去裁切一个中间的小画面放大来看它是一样的效果,只不过是长焦镜头拍的比你裁出来的要更清晰一些,它俩的透视效果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从这点实验就能看出来,距离确实影响了透视。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呢?这个逻辑你想的明白吗?我来严谨的为大家讲述一下。其实并不是说你拍这个东西离你近,就透视明显,离你远就透视不明显,不是的。其实本质的影响是你和你要拍的这个东西,你俩之间的距离和你要拍的这个东西和背景之间的距离,这两段距离之间的比值是多少?

人离相机近,离背景远,透视效果明显 © 叶梓

比如说你拍近处的人物,这个人物离你5米远,它的背景离你500米远,那这个两段距离之比就是1:100,那远处就会特别小,近大远小明显。

人离相机和背景都远,透视效果不明显 © 叶梓

但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动,然后你要拍的这个人跑远了,跑到400米的位置,你用长焦给他拍照片,还是把他拍的大大的。但这个时候人离你的手机镜头之间,相机镜头之间是400米的距离,而这个人和背景,如果那个背景还在500米的话,它俩之间的距离只剩100米了,就是你俩之间距离和它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之比,变成了(我想想)应该是4:1的一个比例,这样比起来它透视感就不明显了。因为你人跑远了之后人也变小了,人跟背景相对比较近,它俩之间不会有太多差异。

人离背景很近,近大远小效果不明显 © 叶梓

你如果你还没听懂,我再给你举一个更极端的案例。你拍一个人,这个人的背后紧贴着一堵墙,请问这个人和这个墙之间能有很明显的近大远小效果吗?不会的,它俩在画面中该多大还是多大的,对吧?因为他跟背景特别的近。

所以讲白了呀,是拍摄距离以及拍摄物和背景之间的距离的这个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越小,比如说刚才说的5:500,那近大远小的效果就会最明显,如果这个比值越大,比如刚才说的4:1,那么近大远小透视就变得不明显了。

最后我们还是要绕回它跟焦距之间的关系。既然透视的明显与否是由这个距离比值决定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体验到它跟焦距有关呢?特别简单,因为人站得近,你只能用广角镜头拍才能拍全他呀,人站得远,你只能用长焦镜头才能把他拍得足够大,所以它本质上就是由近和远导致了我们会用广角会用长焦这么一种使用习惯而已。所以确实不是由焦距导致了透视变化,而是对方所处的距离,它和背景之间的距离,这两个比值关系,它向后影响了透视效果,向前影响了你会用什么样的焦距,所以它是一个间接的关联的关系。

有人说:老师,那我们研究这么明白什么用呢?我觉得也没有太多用处,但是咱不能说想都想到这个份上了,有这个疑惑了,还不求甚解,那你心中就一直会留个疙瘩。因为最近这个话题实在是太火了,我就给大家提这么一嘴,希望你也能够有所收获。

好,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2422天,也是新年第一期早自习,祝大家新年快乐,也祝大家在今年会更有收获,拍出更多好照片。也欢迎你关注我的视频号:叶梓玩摄影,我们可以在直播间里面来继续学习。周一到周四的大约上午10:00,我们在直播间不见不散。


扫码关注我的视频号

上午10点直播间学摄影


上一集

undefined - 苹果的“原彩显示”是在帮倒忙吗?-摄影早自习第2421天

苹果的“原彩显示”是在帮倒忙吗?-摄影早自习第2421天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2421天。

Mac上的原彩显示开关

iPhone上的原彩显示开关

昨天我在学员群里面看到学生在讨论一个问题,问苹果的电脑、苹果的手机里边有一个功能,叫做“原彩显示”,到底要不要开呢?先说答案,作为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或者摄影师,我们都应该要打开原彩显示。为什么呢?因为打开原彩显示以后,我们看到的色彩会更准确一些。有的同学可能有意见啊,说不对啊,不是说原原彩显示一打开画面就会发黄吗?唉,会发黄,但我们看到的反而是正确的色彩。

偏黄的室内灯光(右)和偏蓝的室内灯光(左) © 叶梓

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们看到的屏幕的色彩不仅是跟屏幕本身的色彩有关,还时时刻刻会受环境光线的影响。举个例子,如果你在一个白光下看一个显示颜色正常的屏幕,那么你看到屏幕上的白颜色应该也是白色的。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偏蓝的光线下,咱们有很多这种家里的节能灯、日光灯管都是有点偏青偏蓝的颜色的,这种偏蓝的白光下,再来看这种正常颜色的屏幕呢,你就会发现它的屏幕颜色会偏黄一些。为啥呢?因为你的眼睛会主动的去适应环境光,就整个屋里的光都偏蓝,你眼睛又适应了这种蓝光,那你看到的屏幕就整体上偏黄了。如果你的环境光是暖黄色的光呢,这种光线更常见啊,比如钨丝灯泡啊,还有很多那种比如3000多K、4000多K的那种色温的节能灯泡LED灯,它都是偏黄的。在这种环境下,你的肉眼会主动的去适应这种偏黄的颜色,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自动白平衡吧,然后呢,当你适应了这种黄,看到的屏幕的东西就相较而言非常的偏蓝了。

所以苹果的原彩显示它就帮上了大忙,打开它以后,它会利用摄像头去识别你这个屋里的光线到底是白的还是偏蓝的还是偏黄的,识别出一个色温以后,然后它就让它的显示器跟着你这个色温变,如果你的环境光是偏黄,它就跟着一起偏黄,如果你的环境光偏蓝,它就跟着你一起偏蓝。这样一来,你的肉眼在这个环境中,当你的脑子里眼睛里的自动白平衡适应了这种环境光的偏色,你再来看这个屏幕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颜色特别的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大家苹果手机或者苹果电脑或者是iPad,如果你想看到一个正确的颜色的感觉,就一定要打开原色显示,这个是基于人类感知的所谓的色彩的准。那如果是用机器测量的颜色的准来说,这种做法显然就反而不准了,那我们显然还是更应该重视人类的感觉。因为到头来这东西是给人用的,你感觉准才是准,是吧?机器说准,那你看着不准,那不对的。

那有没有办法两全其美呢?就是我看着是准的颜色,而且我的机器测量出来的屏幕颜色也是准的不偏色呢?可以,你可以关掉原彩显示以后,注意啊,这个条件非常重要:确保你的环境光是标准的白色色温,而且最好你这个环境光的色谱还要全一点。

很遗憾,我们很少会把这种专业的灯光应用在自己的装修里边,你的房间里的灯可能都达不到这个要求,这个时候就有一个新的装置出现了,叫做标准光源。

艺卓显示器 图片来源:艺卓官网

我们之前介绍过很多次艺卓显示器算是专业显示器领域里的非常顶级的厂商,它的显示器的颜色就是很准的,但它并没有提供原彩显示功能,不能自动适应环境光的颜色。所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确保你的环境光色温是对的。

艺卓标准光源

而艺卓自己也提供了标准光源,看上去像是个普通的台灯,其实它的光源的发光原理啊,发出来的光线的色温的准确度啊,光谱的连贯程度啊都是非常的好的,非常精确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有了一个标准的环境光,在这个前提下再看它的屏幕,你就既能感知到一个标准的颜色不偏色的颜色,而且你哪怕拿专业仪器去测量这个屏幕,你也会发现它的颜色发光是没有偏色的,是非常标准的,达到了两全其美的地步。

所以如果你有条件,你可以去关注一下艺卓的显示器,艺卓的标准光源,但如果你就是一个抱着苹果的笔记本PAD和手机到处乱跑的用户,那你就记得一定要打开原彩显示,以方便你在比如蓝天下啊、在咖啡厅里面都能看到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色彩。

好,以上就是关于原彩显示到底开不开的建议,同学们也可以告诉我一下,你在其他的品牌的电脑或者是手机里面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的原彩显示的功能呢?欢迎在底部留言,我们一起来讨论。如果你想学更多的摄影知识,也欢迎你来关注我的视频号,就叫“叶梓玩摄影”,我们每天早上的10点来钟会有直播,来教大家怎么用手机拍大片。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421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扫码关注我的视频号

上午10点直播间学摄影


下一集

undefined - 摄影中的阴阳相成论-摄影早自习第2423天

摄影中的阴阳相成论-摄影早自习第2423天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423天。我正在开车从广州返回北京,今天是落在了洛阳陪大家早自习。

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初学摄影的时候都会做一些刻意的练习,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比如说你学了黄金分割线构图,就做一段时间的黄金分割线构图的练习,这可以帮助你把一些这种模仿或者说是规律融入到自己的拍摄习惯中去。但是我也发现有同学发出了一种灵魂的拷问,说为什么我做了黄金分割线构图照片还是不好看呢?

这个时候你就可能陷入了一种误区,我们为什么要去做一种构图、用一种光线或者是色彩?为什么要用一种技巧来拍照?根本目的不是这个技巧,而是要用这个技巧去表达某种主题、某种思想,发出某个疑问,表达某种情感或者讲述某个故事。所谓的技巧只是为了服务于这个目的的,它不是目的本身。

黄金分割线构图 © 叶梓

非黄金分割线构图 © 叶梓

那么于是我们就要心里有数,既然有黄金分割线构图,就会有不是黄金分割线的非常极端的构图方法,比如说地平线特别靠上或特别靠下的。

四平八稳的构图 © 叶梓

不平正的 © 叶梓

既然有四平八稳的构图方法,就一定有看上去很不平正的,有点倾覆感的,晃晃悠悠的构图。

减法构图 © 叶梓

加法构图 © 叶梓

既然有减法的构图,就一定会有加法的构图,让画面更丰富,还会让画面更闹腾,看着就让人觉得毛毛躁躁的。

正常曝光的画面 © 叶梓

存在曝光过度和不足的画面 © 叶梓

或者在曝光上,既然我们那么讲究说曝光要准确,不要有曝光过度,不要曝光不足,那么就一定存在着故意的曝光失误,比如说剪影照片就是故意的曝光不足,或者有的时候我们要做极简摄影的时候,也会做故意的曝光过度。

有主色和辅色画面 © 叶梓

色彩1:1的画面 © 叶梓

在色彩搭配的时候,我们会强调说最好不要主色和辅色1:1,那说不好哦,有时候我们故意会这么干,让色彩之间形成一种特别对撞的感觉。

没有色彩溢出的画面 © 叶梓


色彩溢出的画面 © 叶梓

我们会说色彩最好不要色彩溢出,太鲜艳了反而显得有点假,有点太刺眼,但是有的时候这种刺眼却是应该存在的。

可以这么讲,所有的摄影技巧中有A就一定有-A,它们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总是同时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只学正面不学反面,或者认为只有正面是对的。这有点像一门语言,语言类的词汇也总是成对存在的,有黑就有白,有对就有错,有高兴就有伤心,有热闹就有孤单。我们在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的时候,不可能永远都只用正面词汇,你总是会要使用到一些负面的词汇,它们是有用的,它们本身不是错的。放到摄影中也一样,我们说黄金分割线是对的,它不意味着不是黄金分割线是错的。我们说构图是做减法,突出主体,这是初学者要学的,但不意味着丰富的画面,在做构图时做加法就一定是错的。

说到这儿呢有同学可能要说了:哎呀,你们反正怎么说都对啊,正的反的都让你一个人说掉了,那不就是一个玄学吗?不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吗?不用谈了,对不对?经常见到这样的留言,但其实你看我一开始就说了,我说技巧它是要用来表达一个主题的,所以我们不是说瞎用技巧,都是萝卜白菜,而是说所有的技巧它都是为了表达那个主题的。技巧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它能否精准地表达那个主题,就显然是可以分出高低的。技巧本身没有对错,但是这个技巧用的恰不恰当,这些技巧是否共同指向了一个主题,而不是互相矛盾,这个是我们判断一张摄影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所以我反复提醒过我的学生们,我说咱们学摄影知识一开始还没那么深入,有的东西还不太了解,所以有的时候你会有一些疑惑,但一定要避免一开始就把摄影、把艺术放在一种不可知论的哲学框架下,否则的话所有的技巧都学得没意义,所有的对摄影作品的评价,还有它们的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它们的在拍卖场上的价格都是瞎胡闹了。不可知论是危险的,它最终会让我们永远的停滞不前。

好,今天我们就闲聊到这里,如果你也有朋友有过这样的一些想法,有过这样的一些疑问,总是在盲目的去苛求某种技巧的精准,那么你就可以把今天的早自习发给他,或许刚好能够帮他拓展视野,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的素材。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423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扫码关注我的视频号

上午10点直播间学摄影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选择类型和大小
Open dropdown icon
share badge imag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6%91%84%e5%bd%b1%e6%97%a9%e8%87%aa%e4%b9%a0-218339/%e9%80%8f%e8%a7%86%e8%b7%9f%e7%84%a6%e8%b7%9d%e6%97%a0%e5%85%b3%e5%92%8c%e8%b7%9d%e7%a6%bb%e6%9c%89%e5%85%b3%e6%91%84%e5%bd%b1%e6%97%a9%e8%87%aa%e4%b9%a0%e7%ac%ac2422%e5%a4%a9-85309937">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透视跟焦距无关,和距离有关?-摄影早自习第2422天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