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goodpods headphones icon

要访问我们的所有功能

打开 Goodpods 应用
Close icon
慢速中文 Slow Chinese - 152 - 户口

152 - 户口

10/26/15 • 5 min

慢速中文 Slow Chinese

在中国,户口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一般来说,小孩子出生之后父母都要去给孩子“上户口”。也许你听过“上班”、“上课”,大约还是第一次听说“上户口”吧?事实上,父母在决定生孩子之前就要去申请《准生证》,没有这个证,孩子出生后“上户口”就会很麻烦。这个证估计也是中国特有的,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改了名字,叫《计划生育服务证》。
中国的户口主要分成两种类型: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你出生了,父母给你“上户口”之后,你就有了户口。这个户口是在你父母的户口本上的。如果你去上大学,户口也可以迁移到大学所在的城市,毕业后找工作,如果找到的工作单位可以解决户口问题,那么就可以在工作所在地“落户”。也有不少人找的工作单位不能解决户口问题,那么户口就要迁回原籍(上大学前户口所在的地方)。
除了工作,有的人还会在城市里买房子,以前买了房子也能当地有一个户口,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可以了,反而是必须先有户口,才能在当地买房子。
有种房子叫“学区房”,这种房子附近通常有很好的中小学。父母为了孩子能在这个学校上学,就在学校附近买“学区房”,通过买学区房,有了当地的户口,孩子才能在这个学校上学。最近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讨论过这个话题。
以前,中国还出现过“高考移民”。因为不同的大学在不同的省录取的人数不一样,比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京录取的人比在其他地方录取的人多得多。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更容易考进北大和清华就去北京买房子,让孩子有北京户口。这些孩子就被称作“高考移民”。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大约是十年前,“高考移民”特别流行。现在可能少一些了,现在很多有钱的中国人都把孩子送到欧美国家去读大学了。
也有一些人在中国属于没有户口的“黑户”。他们或许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属于“超生”的孩子;或许是因为父母没有结婚。没有户口,常常就意味着没有身份证。对这些人来说,读书、工作、生活,都会很不方便。

plus icon
bookmark

在中国,户口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一般来说,小孩子出生之后父母都要去给孩子“上户口”。也许你听过“上班”、“上课”,大约还是第一次听说“上户口”吧?事实上,父母在决定生孩子之前就要去申请《准生证》,没有这个证,孩子出生后“上户口”就会很麻烦。这个证估计也是中国特有的,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改了名字,叫《计划生育服务证》。
中国的户口主要分成两种类型: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你出生了,父母给你“上户口”之后,你就有了户口。这个户口是在你父母的户口本上的。如果你去上大学,户口也可以迁移到大学所在的城市,毕业后找工作,如果找到的工作单位可以解决户口问题,那么就可以在工作所在地“落户”。也有不少人找的工作单位不能解决户口问题,那么户口就要迁回原籍(上大学前户口所在的地方)。
除了工作,有的人还会在城市里买房子,以前买了房子也能当地有一个户口,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可以了,反而是必须先有户口,才能在当地买房子。
有种房子叫“学区房”,这种房子附近通常有很好的中小学。父母为了孩子能在这个学校上学,就在学校附近买“学区房”,通过买学区房,有了当地的户口,孩子才能在这个学校上学。最近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讨论过这个话题。
以前,中国还出现过“高考移民”。因为不同的大学在不同的省录取的人数不一样,比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京录取的人比在其他地方录取的人多得多。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更容易考进北大和清华就去北京买房子,让孩子有北京户口。这些孩子就被称作“高考移民”。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大约是十年前,“高考移民”特别流行。现在可能少一些了,现在很多有钱的中国人都把孩子送到欧美国家去读大学了。
也有一些人在中国属于没有户口的“黑户”。他们或许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属于“超生”的孩子;或许是因为父母没有结婚。没有户口,常常就意味着没有身份证。对这些人来说,读书、工作、生活,都会很不方便。

上一集

undefined - 151 - 中式教育

151 - 中式教育

最近,一部BBC拍摄的纪录片引发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这部纪录片叫做《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一共有3集,主要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在英国的一所公立中学,实施4周中式教学实验的故事。
50名英国学生参加了这个教学实验。在4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国旗的仪式。课堂上学生们以记笔记为主,放学前他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对于不听话的学生,老师会让他们出去罚站,甚至请家长来学校谈话。在中国,学生们对于以上这些都非常熟悉,但纪录片中的英国学生却感到很新奇。有不少英国学生对中国老师的教育方法产生了负面情绪,但也有学生表示认同。一个月之后,这50个英国学生和同年级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了一场考试。最终中式实验班在数学、科学、中文等科目上的成绩均优于英国学生班。分别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很舍不得,就连平时不听话的学生也掉下了眼泪,表示这是他们一生中难忘的经历。
BBC的发言人说,中国上海的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获得第一名,而英国学生的排名很差。他们希望通过做这个教学实验,把中国传统教育搬到英国学校,看看是否能得到启发。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大部分外国网民批评英国学生缺乏纪律性,说他们不尊重老师。很多中国网民对这个教学实验产生了质疑,说纪录片中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代表现在中国的教育方式。我认为,西方教育以鼓励和启发为主,中国教育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律性,直接把中国教育照搬到英国学校,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很难适应。但是作为一个电视节目,这部纪录片能够吸引观众,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就算是成功的。
亲爱的读者,你对这部纪录片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留言与我们讨论!

下一集

undefined - 153 - 习大大的美国行

153 - 习大大的美国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直被中国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习大大”。2015年9月22日到25日,习大大访问了美国。如果你关注中国的社交网络,比如微博和微信,你会发现,很多对政治并不感兴趣的年轻人都为这次访问点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还得先从习大大的西雅图讲话说起。
当地之间9月22日9点左右,习近平和彭丽媛到达西雅图。当天晚上,习近平在西雅图参加晚宴并发表了讲话。他讲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在中国一个小山村里的生活,以及这个山村发生的改变。讲到反腐败的时候,他说:“这其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纸牌屋》是这几年在中国最火的美剧之一,大家都没有想到,习大大也是一个美剧迷!之后,他还提到一些美国作家对他的影响,比如惠特曼、马克·吐温和海明威。讲到海明威的时候,习大大突然变成了“文艺青年”。他说:“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你可以想象,这样的说话方式,对于中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惊喜!
很多年来,中国的年轻人对中国领导人的讲话都不感兴趣,因为那些讲话总是很类似,没有幽默感和领导人的个性。可是,习大大改变了大家对领导人讲话的“坏印象”。他的讲话听起来更自然,更亲切,充满了人情味和幽默感。虽然,讲话的好坏不能完全代表一个领导人的能力,但是我觉得,好的说话方式能让老百姓跟领导的距离更近,也能让中国的年轻人更关心中国的政治。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选择类型和大小
Open dropdown icon
share badge imag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6%85%a2%e9%80%9f%e4%b8%ad%e6%96%87-slow-chinese-249060/152-%e6%88%b7%e5%8f%a3-28518315">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152 - 户口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