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遷,綠色科技,中國 ?/財富轉移,撲面而來,金融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19
01/28/25 • 16 min
摘要
一,
1月21日,美國總統川普掀起全球製造業的波瀾,特別是在亞洲的汽車與電池產業。從可能對加拿大與墨西哥徵收高額關稅到撤銷拜登的電動車推廣政策,這些舉措正在迅速改變產業格局。
但另外兩個大國肯定不買賬,印度人口成長加上都市快速發展,過去24年用電需求倍增,也因此成為全球3大排碳國之一。在印度總理莫迪力推太陽能革命計畫後,印度知名企業在西部沙漠建設太陽能電廠,預計發電量將在2029年超越中國的三峽水力發電站。
日本經濟新聞社調查指出,中國企業以59.3%的市佔率壟斷太陽能面板產業;在風力發電機產業的市佔率也逐步提升,前5名企業有4家中企,合計市佔率44.2%。這也加劇歐美對中國產能過剩的警惕和經濟對立。就像美國即將下台的財政部長葉倫私底下說的:中國快速發展的“新三樣”產業:太陽能、電動汽車和鋰電池正面臨新嚴重的產能過剩威脅。
美國不相信綠色轉型,印度積極推動綠色運動,中國則是明顯綠色過剩,這怎麼回事,我們怎麼看待中國綠色科技的下一步?
二,
1月7日,立法院會三讀完成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三讀條文明定,除了凸顯了台灣老齡化議題。似乎也在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慢慢步入了下半場。不久前的Nvidia黃仁勳來台宴請兆元宴,參與晚宴的肯定一個個腰纏萬貫,但也一個個白髮蒼蒼到了財富移轉的階段。
瑞銀去年下半年發布的《2024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經通貨膨脹調整的全球財富增長近8.4%。世界各地人們的財富均有增長——至2030年,財富的向上流動預計將更加顯著,約有84兆美元的財富傳承在未來二十年內蓄勢待發。經過數十年的財富積累,嬰兒潮一代(Baby Boomers)將以遺產和贈與的方式傳給後代,這是財富的代際大規模轉移。
連股神巴菲特都忠告大家:在84兆美元“代際財富轉移”前需提早規劃,回避敏感話題可能對家庭造成傷害。
我們怎麼看待這波即將來到的財富移轉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摘要
一,
1月21日,美國總統川普掀起全球製造業的波瀾,特別是在亞洲的汽車與電池產業。從可能對加拿大與墨西哥徵收高額關稅到撤銷拜登的電動車推廣政策,這些舉措正在迅速改變產業格局。
但另外兩個大國肯定不買賬,印度人口成長加上都市快速發展,過去24年用電需求倍增,也因此成為全球3大排碳國之一。在印度總理莫迪力推太陽能革命計畫後,印度知名企業在西部沙漠建設太陽能電廠,預計發電量將在2029年超越中國的三峽水力發電站。
日本經濟新聞社調查指出,中國企業以59.3%的市佔率壟斷太陽能面板產業;在風力發電機產業的市佔率也逐步提升,前5名企業有4家中企,合計市佔率44.2%。這也加劇歐美對中國產能過剩的警惕和經濟對立。就像美國即將下台的財政部長葉倫私底下說的:中國快速發展的“新三樣”產業:太陽能、電動汽車和鋰電池正面臨新嚴重的產能過剩威脅。
美國不相信綠色轉型,印度積極推動綠色運動,中國則是明顯綠色過剩,這怎麼回事,我們怎麼看待中國綠色科技的下一步?
二,
1月7日,立法院會三讀完成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三讀條文明定,除了凸顯了台灣老齡化議題。似乎也在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慢慢步入了下半場。不久前的Nvidia黃仁勳來台宴請兆元宴,參與晚宴的肯定一個個腰纏萬貫,但也一個個白髮蒼蒼到了財富移轉的階段。
瑞銀去年下半年發布的《2024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經通貨膨脹調整的全球財富增長近8.4%。世界各地人們的財富均有增長——至2030年,財富的向上流動預計將更加顯著,約有84兆美元的財富傳承在未來二十年內蓄勢待發。經過數十年的財富積累,嬰兒潮一代(Baby Boomers)將以遺產和贈與的方式傳給後代,這是財富的代際大規模轉移。
連股神巴菲特都忠告大家:在84兆美元“代際財富轉移”前需提早規劃,回避敏感話題可能對家庭造成傷害。
我們怎麼看待這波即將來到的財富移轉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上一集

張忠謀的成功密碼?星盤能透視半導體巨擘內心世界嗎? | 天下文化 相信閱讀 Podcast ft.品牌傳記作家與占星學家林靜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下一集

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誤信 》|天下文化 Podcast 讀本郝書 EP29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介紹丹·艾瑞利《誤信》這本書,書名的兩個字「誤信」由「錯誤」與「相信」或「信念」組成,英文對應為 “misbelief”。副標題「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引人深思
作者試圖剖析人們如何陷入錯誤信念,以及如何用同理心避免陷入衝突和無休止的爭論。節目從解釋「同理心」開始,強調避免誤解他人,並以現代社群媒體的「便利性」為切入點,點出誤信形成的基礎:我們傾向於不動腦地接受資訊。
書中討論的起源與作者自身經歷密切相關。丹·艾瑞利曾因一場誤信而成為受害者。他收到一位泛泛之交的朋友來信,信中批評他品性低下,並附上大量誹謗的影片和文章,甚至牽涉荒謬的陰謀論(如與比爾·蓋茨和光明會合作策劃全球陰謀)。
這些內容在網路上迅速傳播,艾瑞利發現,一旦誤信形成,即便他努力澄清也無濟於事,反而讓攻擊更加猛烈。於是,他將注意力轉向研究誤信的成因,並著手撰寫這本書。
郝哥分享了類似的經驗,包括社群媒體上的詐騙案例和誤解。他警示聽眾,特別是在涉及送書詐騙和不實投資建議時,應保持警惕。詐騙者往往利用小利誘導人們陷入虛假的信任關係。並進一步分析誤信的四大核心元素:情緒、認知、性格與社會。
情緒通常快於理性思考,直覺成為人們形成誤信的重要驅動力。書中提到一位母親珍妮,她的孩子因在學校未佩戴口罩而受到老師的指責,這引發了她的憤怒。珍妮在情緒驅動下,開始在網上尋找反對口罩政策的證據,並將矛頭指向作者丹·艾瑞利,因為後者曾倡導戴口罩的好處。這是典型的情緒影響下的誤信案例,情緒扭曲了珍妮對事件的客觀看法。
主持人也分享了他個人的經歷。一位讀者曾批評他在書中偏重父親的辛勞,忽視母親的付出。這種針對文字的情緒化反應,凸顯了成見如何限制人的視野,並使人對事物產生片面理解。
認知偏誤是誤信形成的另一關鍵因素。書中提到疫情期間的「磁轉染」陰謀論,即疫苗會讓人體產生磁性並相互傳染。一位所謂的「盧比博士」利用專業術語和權威語氣吸引信任,但其實該人物根本不存在。這種利用人們對專業的盲目信任,成功製造了大量錯誤信念。
心理學中提到的「確認性偏誤」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人們傾向於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視相反的資訊。
主持人以創業中的研發人員為例,說明這種現象如何導致產品過度自信,並忽略市場的真實需求。此外,他警告聽眾小心演算法可能強化認知偏誤,使人們接觸不到多樣化的信息。
書中提到,許多人憑直覺和感覺行事,甚至將其作為行動的主要依據。這種缺乏事實支持的感覺,往往是誤信的根源。例如,批評丹·艾瑞麗的部分聲音,完全基於「直覺他有問題」這種主觀判斷。主持人強調,感覺雖重要,但必須與事實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書中進一步討論了兩種思維方式:直覺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前者快速但不一定正確,後者則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但更能接近真相。
誤信往往在社會互動中加速傳播,尤其是在當前高度連結的社交媒體環境中。人們傾向於依附群體,從而增強了對特定觀點的信任。書中指出,社會壓力和群體動力會讓人難以質疑錯誤的信念,因為這可能導致與群體的對立或孤立。
郝哥分享,這本書並非在分辨對錯,而是鼓勵人們理解誤信的形成過程,並以開放的心態探索真相。同時,書中的四大元素提供了實用框架,幫助人們避免陷入誤信,並促進更多元、更深入的思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如果您喜欢这个单集,您会喜欢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5%a4%a9%e4%b8%8b%e6%96%87%e5%8c%96%e7%9b%b8%e4%bf%a1%e9%96%b1%e8%ae%80-380425/%e6%b0%a3%e5%80%99%e8%ae%8a%e9%81%b7%e7%b6%a0%e8%89%b2%e7%a7%91%e6%8a%80%e4%b8%ad%e5%9c%8b-%e8%b2%a1%e5%af%8c%e8%bd%89%e7%a7%bb%e6%92%b2%e9%9d%a2%e8%80%8c%e4%be%86%e9%87%91%e8%9e%8d-%e4%b8%81%e5%ad%b8%e6%96%87%e7%9a%84%e8%b2%a1%e7%b6%93%e4%b8%96%e7%95%8cep219-83070439">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氣候變遷,綠色科技,中國 ?/財富轉移,撲面而來,金融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19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