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线无战事:这集澎湃论一战
05/04/23 • 78 min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名年轻人踏上了血腥的欧洲西线战场。18岁的埃里希·雷马克,德国人,初级师范在读学生,书籍装订工的儿子。28岁的马克·布洛赫,法国人,巴黎高师毕业生,正在准备把自己的博士论文成书出版。十五年后,雷马克发表了轰动文坛的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已是著名中世纪史学者的布洛赫则把自己参与一战的经历记录在《战争回忆录》中。
知识分子如何体验战争、参与战争、记录战争?本期邀请战争史学者徐之凯,跟两位主播一起聊聊战争电影的多种拍法,探讨战争体验如何影响普通士兵的一生,历史学家的参战经历又如何改变了历史学的写法。
嘉宾
徐之凯,焦姣,徐天
时间轴
02'34 飞走的蝴蝶、停滞的云雀、寂静的战壕:三版《西线无战事》电影的不同结局
09'11 新一代电影人想象中的一战
15'45 说说近些年的优秀一战题材电影
25'02 从不同国家的视角看一战
31'30 帝国之战与殖民地之战
36'13 一战电影为什么比二战电影少?
45'00 一战的鲜明阶级属性
47'13 战争的环境、气味与声音
54'16 战争片会被战争游戏取代吗?
62'56 战争游戏中虚假的个人英雄主义
65'43 壕沟里的历史学家
70'31 间战期的马克·布洛赫与年鉴学派
74'37 尾声:黑塞论战争中的个体自由意志
一战华工利用德军弹壳雕刻的“弹壳艺术品”,现藏牛津大学。
图源:cabinet.ox.ac.uk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穿着他在一战期间的军服,佩带他在一战时期获得的战争十字奖章 (Croix de Guerre)。
嘉宾推荐
勇敢的心:世界大战 Valiant Hearts: The Great War (豆瓣)
勇敢的心:归乡 Valiant Hearts: Coming Home (豆瓣)
视觉设计 | 王嘉文
剪辑 | Libing
运营 | KKK芸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名年轻人踏上了血腥的欧洲西线战场。18岁的埃里希·雷马克,德国人,初级师范在读学生,书籍装订工的儿子。28岁的马克·布洛赫,法国人,巴黎高师毕业生,正在准备把自己的博士论文成书出版。十五年后,雷马克发表了轰动文坛的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已是著名中世纪史学者的布洛赫则把自己参与一战的经历记录在《战争回忆录》中。
知识分子如何体验战争、参与战争、记录战争?本期邀请战争史学者徐之凯,跟两位主播一起聊聊战争电影的多种拍法,探讨战争体验如何影响普通士兵的一生,历史学家的参战经历又如何改变了历史学的写法。
嘉宾
徐之凯,焦姣,徐天
时间轴
02'34 飞走的蝴蝶、停滞的云雀、寂静的战壕:三版《西线无战事》电影的不同结局
09'11 新一代电影人想象中的一战
15'45 说说近些年的优秀一战题材电影
25'02 从不同国家的视角看一战
31'30 帝国之战与殖民地之战
36'13 一战电影为什么比二战电影少?
45'00 一战的鲜明阶级属性
47'13 战争的环境、气味与声音
54'16 战争片会被战争游戏取代吗?
62'56 战争游戏中虚假的个人英雄主义
65'43 壕沟里的历史学家
70'31 间战期的马克·布洛赫与年鉴学派
74'37 尾声:黑塞论战争中的个体自由意志
一战华工利用德军弹壳雕刻的“弹壳艺术品”,现藏牛津大学。
图源:cabinet.ox.ac.uk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穿着他在一战期间的军服,佩带他在一战时期获得的战争十字奖章 (Croix de Guerre)。
嘉宾推荐
勇敢的心:世界大战 Valiant Hearts: The Great War (豆瓣)
勇敢的心:归乡 Valiant Hearts: Coming Home (豆瓣)
视觉设计 | 王嘉文
剪辑 | Libing
运营 | KKK芸
上一集

给文绣谱曲:从坂本龙一到1931
如果有乐迷想听几首为近代中国女性谱写、又能让当代人感同身受的音乐作品,坂本龙一的《雨(又名“我要离婚”)》大概会榜上有名。这段《末代皇帝》原声音乐的主角名叫文绣,她在1931年选择离开丈夫溥仪。这期节目,研究清末民初法律史的书梦和主播徐天从作曲家坂本龙一聊起,回望文绣出走的历史时刻。
嘉宾
书梦,徐天
时间轴
2'45 文绣和溥仪的婚姻
6'27 妾的身份
7'49 文绣的教育
8'41 文绣的雄辩
12'52 1930年,一部新的民法
16'33 大洋彼岸的离婚观
18'05 长春、纽约、坂本龙一的音乐
19'55 民国女性的法律行动
23'46 张爱玲的《五四遗事》
25'18 坂本改编的一首冲绳民谣
文绣,1930年代。开头曲目:《Rain (I want a divorce)》
结尾曲目:《Asadoya Yunta/安里屋ユンタ》
视觉设计 | 王嘉文
剪辑 | Libing
运营 | KKK芸
下一集

这集选题会02:漫长季节落幕,下集没有时差
欢迎时差党徐天老师回国!本期两位主播闲聊了一下最近看过的一些影剧,以及我们对热门剧《漫长的季节》的一些看法。
时间轴
02:31" 徐老师回国的感受:温柔成了新的时代精神?
09:26" 《隐秘的角落》与湛江的空间感
14:18" 东北应该是立体的历史空间,而非遥远的景观
18:25" 东北人徐老师看《漫长的季节》
23:57" 漫季缺少的不是女性视角,而是女工视角
34:10" 东北文艺不应该只是集体主义的挽歌
38:17" 弱者在此何为?《杀人回忆》的冷色调和漫季的暖色调
42:18" 《相遇伊斯坦布尔》:一部能让中国当代观众共鸣的土耳其女性剧
51:30" 《宇宙探索编辑部》:80年代的另类思想遗产
60:21" 《怒呛人生》:路怒与美国时代精神
“美国人近来津津于后顾而不思前瞻,其心态日趋消极旁观。历史小说、传记小说、各类图片集、漫画集以及关于各地区和河流的书籍纷纷涌现,以满足人们对美国文献的渴求。这种对美国历史的探索带有感伤的鉴赏精神,而不是批判分析。诚然,重视文化的国民生活中都有历史意识,但笔者认为,过去15年来人们之所以如此一味怀旧,其根源就在于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繁荣不能稳定持久,萧条如同深渊,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对未来的信念。1920年代一片繁荣景象,人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好日子将万古长存;可是如今几乎人人都又在同样肯定地预料下一次经济大衰退的到来。展望未来不见光明,回顾过去却显得美好至极。然而,大家只是借助过去来为自己壮胆,很少用作现状的镜鉴。美国历史像一个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演出,像许多得到实现的诺言,人们只想看戏享受,不想分析并参加演出。人们对国家生活的最共同的看法,就是像在游览车厢的平台上那样向后作全视野回顾。”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导言。该书初版于1948年。
本期提及
视觉设计 | 王嘉文
剪辑 | Libing
运营 | KKK芸
如果您喜欢这个单集,您会喜欢
剧集评论
生成徽章
为您的网站获取一个链接回此的徽章episode
<a href="https://goodpods.com/podcasts/%e8%bf%99%e9%9b%86%e6%88%91%e7%9c%8b%e8%bf%87-435916/%e8%a5%bf%e7%ba%bf%e6%97%a0%e6%88%98%e4%ba%8b%e8%bf%99%e9%9b%86%e6%be%8e%e6%b9%83%e8%ae%ba%e4%b8%80%e6%88%98-59649934"> <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dpods-images-bucket/badges/generic-badge-1.svg" alt="listen to 西线无战事:这集澎湃论一战 on goodpods" style="width: 225px" /> </a>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