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goodpods headphones icon

To access all our features

Open the Goodpods app
Close icon
headphones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剧谈社

艺术文化类播客。通过对艺术的硬核解读,推动博雅教育的文化传播理想。话题涵盖古今中外的绘画、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书籍、珠宝、美酒、美食等。

荣誉:

小宇宙播客大赏2023年度趋势播客

小宇宙播客大赏2023年度特别推荐单集

2022年度苹果播客编辑精选

2022年CPA中文播客奖年度艺术类播客

小宇宙播客大赏2022年度特别推荐单集

2021年度苹果播客编辑精选

1 Listener

bookmark
Share icon

All episodes

Best episodes

Top 10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Episodes

Goodpods has curated a list of the 10 best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episodes, ranked by the number of listens and likes each episode have garnered from our listeners. If you are listening to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s no better place to start than with one of these standout episodes. If you are a fan of the show, vote for your favorit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episode by adding your comments to the episode page.

崇宁四年(1105),道士刘混康向宋徽宗进言,称都城汴梁东北方形势稍下,阴气极盛,会影响皇室的繁衍,必须搜罗天下奇珍异石,修建人工山水园林“艮岳”来抬高地势。于是徽宗在苏州设置了“应奉局” 负责这些奇石的运输 —— 这便是《水浒》中杨志护送“花石纲” 的原型。

直到1127年,金军攻破汴梁,掳走徽钦二帝,艮岳的建造都没有完成。而宋朝的皇室,果然如同刘混康的预言一般子嗣衰微。此后的宋高宗在太子夭折之后终于绝嗣。所以艮岳工程非但没有扭转皇室的气运,反而因为过于浩大靡费,加速了北宋灭亡 —— 也为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预言自我实现的宿命论色彩。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北京的北海、上海的豫园、苏州的留园看到徽宗宫廷流传出来的奇石。但是最为著名的“徽宗石” ,却不是任何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园林赏石,而是徽宗在名画《祥龙石图》里描绘的一块收藏在北宋内苑的龙形石。根据徽宗题记,这块祥龙石被放置在皇宫花园的 “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 ,和一个叫做” 胜瀛” 的小岛相对。 “瀛” 就是海中的仙山,所以这个花园里的池沼和假山,其实是模拟神话里的海水和仙山,在方寸间所搭建的一个道教宇宙模型。仙境里的祥龙,因此也具有特殊的祥瑞意味,值得宋徽宗的御笔亲自题画。

石是山的微缩,赏石就是赏山。李白有一句诗,叫做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然而大地挤压形成山,岩体脱落变成石,山和石在自然界的存在何止亿万年。比之于大自然对人类永恒的凝视;人类投向山石的目光、赋予山石的寓意,在短短的几千年间,就经历巨大变化:

上古时期,山作为神明的本体,得到先民的崇拜和献祭;先秦两汉,人们向山中求仙,从奇石蜿蜒的孔洞里,窥探长生不老的奥秘;唐代以来,赏石之风兴起,山石逐渐成为花园中、案头上的玩物,也成为道德情操和美学品味的象征... ... 这些从神学解释向美学解释的过度,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变化。而从岐山、嵩山、昆仑,到泰山、长白山, 一座座名山地位的起起落落,则是对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概括。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栖云文化》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凌彤老师,为我们解读历史上人们赋予这些名山和奇石的各种特殊意义。通过分析这些投向山和石的目光,探索我们祖先对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认知的变迁。

内容包括:

08:25 天人沟通的巫术:来自新石器时代的高山神居

11:48 甲骨文里的神山:兼具山川神与祖先神的两重权能

15:00 高禖石: 从原始生殖崇拜到民间乞子风俗

22:15 岐山、嵩山、南山:周人的山岳神性变迁与失落

27:47 围绕山的叙事:东周诸子眼中的山

33:26 泰山:从东夷神山到华夏正朔

38:46 昆仑和蓬莱:西北戎族的萨满信仰与神话东流

45:00 五岳:大一统王权精心设计的理念之山

53:58 求仙记:从帝王巡行到宫廷里的仙山世界

58:56 洞穴与孔洞:修仙的道路与长生的隐喻

70:10 唐人赏石:白居易、牛僧孺、李德裕的三种赏石观

82:40 米芾和苏轼如何塑造后世对于石的美学理解

92:42 山石与内丹:溪山行旅图的道教解释

95:50 作为祥瑞的石与徽宗幻想的破灭

102:55 消费主义、恋物情结与明人赏石观

115:18 现代地质学的引入与赏石的拓展

116:10 海外黄金时代:西方人如何理解赏石艺术?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灵石与巫术

《春秋公羊传》说“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者,惟泰山尔。”也就是说,云气是触碰到了石头才能湿润。而有经验的老农看到石头犯潮就知道要下雨。《尚书大传》云:“山岭皆触石而出云,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也就是认为山能生云其实是因为石头。

古人通过祭祀石头来求雨的活动,在后来各地的志怪传说中屡见不鲜。在当时人看来,自然界中的一些小鬼小神,可以通过施行巫术来使自然界附和人的愿望。石头被当成施行巫术的工具。

《淮南子》记载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用的就是石头。后来到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蒙古人祈雨,“惟取净水一盆,浸石子数枚而已。其大者若鸡卵,小者不等。然后默持密咒,将石子淘漉玩弄,如此良久,辄有雨”。从中还可以看到原始巫术的遗留。钱大昕记载夷陵有阴阳石,“旱则鞭阴石,雨则鞭阳石”,也是祈雨祈年的一种手段。

如今有些地方人们还向石头求雨,比如居住在四川汶川一带的羌族就有向白石祈雨的习俗,这也可以说是灵石崇拜的一种遗俗和衍化。如今我们面向石头,有时也会将其视为一种沟通的媒介。只不过我们不再靠着石头和遥远的天神沟通,而是通过石头的属性了解其背后更广阔的自然。借助一块石头的结构与纹理,也能够了解一地的风土地貌。

图为:四川茂县的银龟神庙,是羌族传统信仰的重要场所。羌人会对白色石英石为表征的天神进行多种崇拜。

甲骨文里的河岳崇拜

殷商重神鬼祭祀。在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殷人向山岳求雨祈年的例子:

甲子卜:燎河岳,从雨?(《合集》30409)

甲子卜,宾贞:于岳求雨宜(《合集》12864)

丙寅贞,其燎于山,雨。(《合集》34199)

于帝臣,又雨。于岳宗,又雨。(《合集》30298)

其遍侑于小山,有大雨。(《合集》30456)

其中的“岳”从造字形态上来讲,具有对称居中的特点。显然,这座山处于聚落的中心。从地理位置来看,应该就是嵩山。(而河则是指黄河。)

殷代神权基本上划分为四种类型:上帝;自然神;祖先;以及把自然神和祖先合为一体,所形成的人格化的自然神。有学者认为,河、岳与祖先神同辞卜问,应当属于人格化的山川神。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有影响云雨年成的一般自然权能,而且有突出而广泛的社会权能:治愈疾病、保佑战争、作崇于商王国等。河、岳的神格既出于山川神又超于山川神,更接近于祖先神。商人对于祖先神十分尊崇,对河、岳的祭祀规格也超出其他山川神,为其它自然神灵所无。

图为:甲骨文中的“岳”字,对称居中的形态可能在示意一种面向聚落中心的崇拜。

高禖石

高禖石的起源,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图腾。从石器时代开始,先民就会对着生殖器形状的石头进行崇拜和祭祀。这种祭祀后来就发展成婚媾求子的高禖之祭。当时人们在大庙里矗立一块石头作为神主,称为高禖石。后来人们也严肃地对待高禖石。晋惠帝元康六年,有高禖石从坛中破裂,帝王臣子纷纷讨论应该如何处置它,最后下令重新镌刻一块石头放置在祭坛上,将原有的已破裂的石头深埋。因为石头的信仰力量还在,人们怕石头破裂会导致不祥的事情发生。

高禖石的祭祀仪式到了民间就变成了乞子石的礼俗。《太平寰宇记》记载:“乞子石,在州南五里,两石夹青衣江,树对立,如夫妇之相向。古老相传东石从西,乞子将归。故风俗云人无子,祈祷有应。”

在四川省木里县卡瓦村居住的摩梭人,1956 年以前仍然保留着对石祖的崇拜。当地有一座阿布流构山,山洞里有一根粗大的石柱。妇女们如果不育,就会来山上举行祭山的仪式以求子嗣。山东地区也有用石头“押子”的习俗,有的地方人们会在有庙会的山林里树木上放一块石头,祈求怀孕生子。这些“乞子”的石头其实就是妇女心中的石祖。

图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石祖,甘肃省永昌县博物馆馆藏石器

山岳等级与礼乐秩序

到了西周,周人面向山岳建立起稳定的世界知识系统和秩序,周人的道德思想、等级制度,也渗透进入山岳崇拜的秩序中。如《周易》中,不少卦象与山紧密结合,在卦爻辞中,山象又与史事联系在一起,隐含了借助象数来展示或比附天道运行规律的思维。

此外,周人认为不同的地域文化圈有不同的守护神或是祖神,也应该相应地有不同的祭祀标准。周人于是制定的标准:《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名山大川的祭权在天子,诸侯只能祭祀他所管辖地域的山川。诸侯如果超越境内山川而祭祀他国的名山大川,就叫做“越望”。

据《左传》载,楚昭王有疾病,卜官说是由于黄河神作祟。大夫们请求在都郊望祭河神,楚王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漳,楚之望也。”也就是说,川神中只有江汉等四水才是楚国的祭祀对象,所以不能祭祀河神。

图为: 妇好墓出土石制礼器及乐器磬。磬大小五件,其中的标本315 石磬呈长条形,一端刻有“妊冉入石”四字,表明为妊冉所贡献的石磬;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石边璋,发掘者认为就是礼山川之神的工具。

陟山采物

“陟 “意为登山。在古代,难以翻越的高山往往成为一个政权的边境。因此,周人说陟东山,意指和东边的东夷作战(如《豳风·东山》);陟南山,意指和南面的淮夷作战(如《召南·草虫》);陟北山,则意指和北面的戎族玁狁作战(如《小雅·杜》)。

出征作战,常常伴随着悲伤、凄苦的情愫。后世“陟山”一词逐渐演变为文学意象,古诗常以“陟彼北山”、“陟彼阿丘”、“陟我高冈”起兴,表达一种愁绪。登高就要伤怀,在后来也形成一种惯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百年多病独登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名句中,都含有此类意象的延续。

“陟山采物”意象的出现,意味着此时人们眼中的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需要敬畏的神明,也可以表达丰富的文学的意味。因此成为后世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审美,也包括古典赏石的共同源头。

图为:“陟”的字形变化。最初“陟”的象形为两脚交替沿山而上,本义是从低处走向高处,后也指抽象的升高,如登上帝位、提拔升迁等。

泰山崛起

以泰山为对象的信仰活动可以上溯至大汶口文化时期。泰山作为山东半岛的最高山,被认为是上古时代东夷文化的信仰中心。

高山大川除了造成地域上的差异外,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又成为文化传播的天然障碍,因此以山川为界来划分政区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通行原则。周朝初建,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成为周王室的屏藩。在海岱地区,周封太公吕尚于薄姑故地,称齐;封周公之子伯禽于商奄故地,称鲁。而齐、鲁两国接壤,一般认为齐、鲁两国的分界线为泰山。

周初之所以重视泰山祭祀,与其政治意图有重要关系。周起于西方,而泰山周围地区与之相隔遥远,地区差异性极大,东方齐地宗教自系统,最著名的就是八神信仰—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四时主。其中地主即为泰山下的梁父山。如何对东方文化进行整合,并与西方凝聚成一个相互认同的团体,是周人思考的重要课题。周天子到东方祭祀泰山,应该是在政治与宗教领域向东方宗教文化进行妥协与认同的尝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天下之中周王室权力的崩溃。齐鲁人开始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齐鲁知识阶层大量使用泰山这一符号,赋予了泰山大量的文化寓意和丰厚的价值信仰。泰山被建构成为一个中央统一政权与至上神正式接触的地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主要目的在于争强、争圣、求霸、称王,于是泰山成为他们努力争取并积极使用的政治文化资源。

图为:泰山

昆仑

昆仑山最早是西北姜戎地区的部族、聚落中心的神山。人类学家张光直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

1 Listener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 Vol. 52 瓶中风土:法国大使夫人的葡萄酒入门指南
play

06/08/23 • 127 min

“荷马的青铜杯里闪烁你名字的光芒。从希腊人的兽头觞到日耳曼人的羊角杯。千百年来,你在人们手上传去传回。”博尔赫斯在《葡萄酒之歌》里热情歌颂了葡萄酒的悠久历史和神圣起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代人王翰酒后叛逆的反战宣言,在20世纪的嬉皮士运动中又重现在美国街头。

四五千年前,葡萄酒在《吉尔迦美什史诗》中就有所记载,并且直到今天依然广为流行,几乎全程陪跑了整个人类文明。许多文化都认为,它具有一种驱散痛苦,带来欢乐的力量——在充满分歧的人类世界,实属难得的共识。

为什么一种饮料,能够拥有如此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经过几千年都不褪色?一定是因为,它具有某种普遍的魅力,能够得到所有文化的接受和欣赏。既然这种魅力是普遍的、属于所有文化的,那又为什么,今天只要一提起葡萄酒,大家首先想到的总是法国?似乎葡萄酒文化成为了法国独有的文化品牌。

本期节目,我们再次邀请到珍妮姐和我们聊一聊葡萄酒。珍妮姐是法国外交部资深大使夫人,也是法国葡萄酒文化在全球非常重要的推广者,她将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为大家进行一次葡萄酒大科普,带大家走进葡萄酒的世界。

内容包括:
03:47 什么是葡萄酒?几种基本的分类方法
07:34 酿酒工艺:从采收到装瓶哪些细节决定成败?
24:20 酿酒葡萄和水果葡萄有什么区别?
29:11 葡萄与风土:什么样的葡萄可以得到产区认证?
32:48 拼配与混合:葡萄混酿的原理和原则
39:45 什么是产区?波尔多、勃艮第和南法的概貌
47:42 拉菲是最好的酒吗?五大名庄难以逾越的优势
62:34 名庄酒价格的大小年波动
69:50 存放与熟成:葡萄酒的年份,如同人的生命
78:15 如何挑选葡萄酒的平价遗珠?
83:34 手把手的葡萄酒酒标阅读教程
94:24 葡萄酒品鉴:环境和技巧,缺一不可
102:24 法国何如把葡萄酒产业做到一骑绝尘?
115:19 怎样算懂酒?懂酒有什么意义?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特别感谢 梁喜

1 Listener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禅宗起源于印度,南北朝时期,经由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带入中国。一千多年来,它不断吸收中国的哲学和艺术思想,在本土发展为一支具有独特精神意趣的宗派,从中衍生的禅文化,更是覆盖到哲学、诗歌、绘画、书法、武术、品茶、音乐、医学等方方面面,与中国人的生活水乳相融。因此禅宗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体现,至今延绵不绝。

禅宗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六祖惠能的改造。他废除“一代只许一人”的陈规,齐头并传,让“禅”的理念开枝散叶;他“顿悟成佛”的主张,在整个社会,尤其是草根群体、人民大众之中广受欢迎;而惠能本人的传奇故事,例如他作为不识字的文盲,居然胜过博学多才的师兄,得到衣钵传承;例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子,都被记录在一本叫做《坛经》的书中,在世间流传1000多年,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传说。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许多早期版本的《坛经》横空出世。这些敦煌版《坛经》有许多细节与传世版本不尽相同,引发了学者对六祖传说的怀疑。特别是1930年胡适在《神会和尚遗集》中提出了 “六祖坛经乃是后人自由捏造” 的观点,一经发表,就在在历史学和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著名学者、高僧大德,包括钱穆、陈寅恪、印顺法师和日本的铃木大拙等,都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驳斥,甚至口不择言,到了大失学者风度的地步 —— 情绪的背后,不仅仅涉及学术纷争,更指向了生命的价值在何处安放的问题。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栗强老师来为我们讲解这段公案。栗老师将结合现代文献学和佛教本身的原理为我们解读:六祖惠能何以成名?他的神话是否由后人自由捏造?文盲成为佛学大师,究竟有没有可能?什么是开悟?开悟有没有宗教之外的解释,乃至科学上的依据? 为什么开悟一事,如此牵动知识分子的情绪?以及最为重要的问题:惠能大师的理论,能给我们宗教以外的普罗大众,带来怎样的帮助?

内容包括:

00:15 越熟悉,越陌生:真实的玄奘与惠能都被传说挤压

08:49 接过五祖衣钵:惠能学禅经历与孙悟空串戏

17:45 佛祖袈裟的归宿:武则天和禅宗的渊源与疑惑

31:08 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惠能成名的三大助力

37:05 传世、敦煌、东渡文献互证,揭示惠能传说九大疑点

54:45 禅的成功学:为什么说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

60:05 菩提明镜之喻:敦煌偈子显示惠能并非文盲

65:56 从柏拉图到贝多芬:开悟是神的显现还是脑的觉醒

76:16 禅宗善恶观:“善有善报”还是 “善不受报” ?

84:08 谢灵运论吾国与吾民:顿悟和渐悟折射东西方差异

94:32 思考、知道、觉知:认知的三个层次

99:54 知识无法通向智慧?禅学否定学者的生命价值?

111:00 惠能与玄奘:漫长的开悟之旅,歧路终将汇合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1 Listener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 Vol.20 出宫墙,见众生:故宫专家讲述八千年漆器故事
play

08/10/21 • 77 min

中国是漆器的故乡,早在八千年前这里诞生了最古老的漆器。伴随文明的进程,中国工匠几乎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制造出了可以代表当世最高水平的漆器作品。但我们知道,china意为瓷器,japan意为漆器,中国精于制瓷,日本善于制漆的印象似乎成为国际上普遍的认识。

中国漆器之所以贵而不显,原因可能在于它的材料过于昂贵、工艺过于复杂、工期过于漫长,因此精品在民间少有流通,而是多为宫廷所秘藏。 

目前,由故宫博物院和嘉德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朱艳华绮——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朝漆器展》正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火热展出。展览精选了约100件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最具代表性的乾隆朝宫廷漆器,呈现了宫廷工艺美术臻于大成的面貌。 

借此机会,我们邀请本次展览筹展组成员,故宫器物部专家张丽老师由八千年前的起源时代开始,为我们讲述漆器在历朝历代的风格特色和艺术审美,带我们了解这门关于中国、关于红与黑的艺术。


内容包括: 

00:31    从天皇秘宝到博物馆珍藏: 漆器在全球大放异彩

02:30    “百里千刀一两漆”: 什么是漆,漆为何珍贵?

10:53    跨湖桥与河姆渡: 漆器的祖先

16:21    大禹的餐具:早期漆器传说

18:45    浪漫楚风、巫文化和战国漆器

24:32    汉代漆器品控之严谨让今日奢侈品失色

26:52    魏晋南北朝:漆器和”女德” 

29:19    杨贵妃的琵琶给天皇多少震撼

32:24    宋代的华美嵌金漆

35:15    元代漆器的“匠人品牌”

37:37    明代漆器风格演变和专著诞生 

41:03    乾隆朝漆器集古今之大成

63:02    漆器上的御制诗:乾隆的诗写得怎么样?

67:34    清宫祭祀里的汉族文明正统与满族神话遗产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海明威把巴黎比作“流动的盛宴”。而在中国明代的中晚期,以唐伯虎、李贽、汤显祖、董其昌、张岱、陈洪绶为代表的这么一群奇人异士,同样凭借全然不同于往日的道德观念、学术思想和书画艺术、文学戏曲,打造了一场辉煌的文化盛宴。不同在于,这些繁荣出自于动荡扰攘的末世,人们眼睁睁看着帝国走向崩溃而无能为力,于是带着奇异张狂的言行举止,在无望的境地里矛盾挣扎和纵情狂欢。


海明威还说,“假如年轻时在巴黎生活,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巴黎都与你同在”。同样的,即便是文化氛围急转直下的清代初年,也始终有一群遗民抱着无比依恋的怀旧感情,坚守旧时代的传统和美学,甚至期望它们结出新的果实。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保利拍卖古代书画部的专家赵绍华,由艺术入手,为大家介绍通观整个中国历史都极其独特的,充满张扬、怪异、想象力和性格魅力的“晚明美学“。


内容包括:

00:26     躺平的自画像是晚明士人的精神肖像

04:20     王阳明到李贽:“人欲”的报复性反击

06:45     泛神论和浪漫主义:从三一教到西游记

11:56     山荫道上图是梦幻离奇的山水

16:29     牡丹亭的园林是文人的欲望世界

21:12     造化元气所生的山水更比真山真水更真

23:30     晚明丧文化:大事已不可为,我辈且看春光

25:40     边剁手、边造作:士大夫的病态恋物

29:32     究极躺平心理:无非一死报君王

33:43     庄子:窃国也窃走传统

38:54     忠臣怕痛,锄头怕重:贵公子的亡国之痛

41:07     遗民与贰臣并非水火不容

45:16     四王vs四僧,是董其昌的左右互搏

50:11     王铎粗豪是不受羁勒;傅山粗豪是悲愤无说处

54:26     遗民自比无用的大树

56:19     吊古访碑,寻找新的武器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 Vol. 13 书法101:从书法的历史谈美学的本能
play

04/22/21 • 89 min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昆曲,白先勇先生曾制作了一版《青春版牡丹亭》,对四百多年前的原本撮其精华,大幅删减,并且运用大量现代剧场的声光舞美,最大程度从感官上吸引今天的观众。


除去好评之外,本作也遭受一些非议。其中一条让我印象深刻——有人指责杜丽娘的演员胸太大了。


这条乍看荒谬的批评背后却有一番道理: 因为昆曲中配合水袖的舞台动作,本质是线条,线条失去流畅,就好比写字时毛笔疵了,教人如何视而不见!


这种说法,不管是否正确,确实给我们启发。因为昆曲并非来自民间,最初的创作者无不是精通书法的士人精英。他们在艺术创作时,或有意、或无意,不免把自己从书法中学到的线条、结构、疏密关系,应用其中——一如水袖的流动很难不想到《曹全碑》中笔画的横向飞动之势。 


这种应用,在古典艺术中并非孤例,而是普遍存在。不光舞蹈、绘画这些大的门类,哪怕是造个园子、甚至摆弄书房里的文房摆设,都能看到来自书法的美学痕迹,可以说无所不在、血肉相融,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一种美学的本能。


而这种脱胎于书法的美学本能,在事实上给今天的人们理解中国古典艺术制造了门槛。不懂书法,就会导致观赏很多作品的时候,无法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同步,不能共情,很多微妙的东西也就难以体会。 


但是反过来,如果懂得书法,懂得这个底层逻辑,对于整个中国美学也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书画家,也是暄桐教师的创办人林曦老师和匡时拍卖古代书画部总经理晏旭老师,共同为我们解读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视觉特征和精神内涵,帮助大家了解书法这个在整个中国艺术和美学体系里,极为重要的文化基因。 


内容包括

03:35    书法,中国人最熟悉也最陌生的艺术样式
07:56    鉴必穷源,学书先看书法史
11:12    科举时代,书法是古人的简历和照片
16:02    书法与文心:富有天下的乾隆在五平米书房安放自己
20:44    草书,知识精英的身份密码
23:03    商到三国:从远古刻画到文字生长
28:38    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31:53    魏晋到唐:五大书体的成形和完备
32:35    王羲之何以成为书圣?
41:37    连结王羲之和颜真卿的法脉传说
42:55    颜真卿之拙何以比肩王羲之之秀?
50:13    唐代书家把法度发展到极限
52:43    宋及以后:风格的生长和自我的表达
54:30    宋四家,站在颜真卿肩膀上的宣言
58:01    赵孟頫,形式美的极致
64:30    祝允明、文征明、王宠:明代书法史是一部风格史
68:46    董其昌,坚定站自己的超级KOL
72:40    王铎和傅山:丑拙美的宗师
75:20    为什么往往 “拙难于巧”
77:24    金石之风和碑学兴起
85:35    不写字的时代,为什么要学书法? 



文墨一体

欣赏书法并非全然基于图像。

三大行书中,《兰亭序》讲天人,人生所遇皆是暂得;《祭侄文稿》讲担当,生在天地之间对于家国应当有所承担;《寒食帖》讲逆境,人在困境中如何自处。这些千古名作里,诗文与书法相得益彰,同壁生辉, 所以古人说文墨一体,文心的表达也是书法的动人之处。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封面这匹唐三彩马,曾在32年前以374万英镑的高价在伦敦成交,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交易背后的委托方,正是全球第一支艺术品基金——英国铁路养老金。

我们知道,养老金往往偏好稳定、透明、可控的投资门类。这一切与艺术品的投资模式恰恰背道而驰。那为什么偏偏是由养老金开启了机构投资艺术的先河?

作为一支传奇基金,除了创造可观的收益,英国铁路养老金还为后世的艺术投资开创了诸多范例,甚至鼓励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了博物馆,去了解艺术。可就是这样一支成功的基金,为何同时饱受争议,以至于在英国下议院展开听证?

更重要的是,投资艺术品这个行为本身,触及到一个更为深刻的命题,即:艺术在高度商业化的环境下的境遇。作为商品的艺术品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了扭曲?又是如何塑造今天的你、我以及普罗大众的认知?

以上话题正是本期嘉宾,来自嘉德教育的刘昊老师的博士论文课题。本期节目,刘昊老师将和匡时拍卖书画部总经理晏旭老师一同由这支神坛上的基金说起,为我们讲述艺术的价值、收藏的原理、商业的逻辑,以及这一切如何同我们每一个人产生关联。


内容包括:

05:45     石油危机和大萧条,有项目能打败20%通胀率吗

10:18     信心和信任——打造传奇的基石

12:26     初次尝试:新规则与防火墙

22:03     投资门类:为何中国艺术独受青睐?

28:55     标准化的购买流程确保投资成功

31:38     离奇失窃又追回的唐三彩,骗局还是巧合?

39:36     从秘藏传统到公开展览,铁路养老金开创先河

43:51     批评与监督:人民的基金还是资本圈养的基金?

54:04     艺术投资的最大变量:区域经济和板块轮动 

59:03     收藏家和投资人,一心能否二用? 

65:15     商业社会,艺术如何与普罗大众相关联?

 

更正1: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拍卖时间应为2005年,节目中嘉宾口误说为2009年。

更正2:大维德对瓶的高度分别为63.8厘米和63.6厘米,不是主持人所说的“1米”。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讲到全世界的美食大国,中国与法国当之无愧。本期节目我们将围绕中法两国最高级别的宴会——国宴,为大家讲述两国独特的餐饮和礼仪文化。

嘉宾珍妮姐具有两重身份:首先,她作为法国外交部资深大使的夫人曾亲身参加过多次中法国宴;此外,她本人也是一位美食家,曾在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推荐下跟随多位法国名厨学习,并长期为法国官方宴会设计餐宴菜单。

除了介绍国宴,她还会代表广东和香港地区,与来自北京的《黑水公园》主播金花,展开南北年夜饭大Battle !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让新春期间的餐桌更为丰富。


内容包括

03:10

什么是国宴?为什么国宴吃得未必有米其林好?

04:33

“凡尔赛”鼻祖塑造法国文化形象,穷奢极欲反而能挣钱

06:47

法国最高级别国宴的礼宾和餐酒有什么讲究? 

10:26

中国餐饮要素过多!如何压缩到一桌国宴里?  

16:23

为什么都说“国酒茅台”中国国宴却用葡萄酒?长城、张裕比茅台更好吗? 

25:15

和日本天皇、英国女王共进晚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7:41

中法国宴battle, 亲历人讲讲不同在哪里?   

30:31

那些不是国宴,奢华却远过于国宴的中国宴席

47:26

中国国宴进化之路

57:24

在家也能做的国宴菜,现学现卖搬上新春餐桌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封面上手拿书卷的小瓷人,在古代常和茶具伴出,是茶神陆羽的塑像。据说过去的卖茶人经常把瓷质的陆羽供奉在茶灶上,生意好时就用茶叶祭祀,生意不好则用开水浇烫。而陆羽手中所拿的书卷就是他的著作《茶经》。 


《茶经》的影响可谓深远。我们说,茶作为饮料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之久,但茶文化的起源,通常就以陆羽写成《茶经》为肇始。这种附着于茶的独特文化现象源自于中国,却在日本发展出独树一帜的局面,两者有着源和流、枝和叶的关系,相互印证,就能看到一条清晰的历史文化演进脉络。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对于茶文化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栗强老师,为大家介绍发端于陆羽,绵延1200年,在中日两地各自开枝散叶的茶文化。这是一个关于文明融合、技术沿革、贸易发展、宗教传布、迷信传说、戏剧舞台、赌斗风气的故事;它也涉及人的聪明才智,偏见和虚荣,执着和索求,奢靡和苦难。



五代·陆羽瓷像和茶具

这套茶具模型是出土于五代时期墓葬的明器。图中茶具的规制,由陆羽通过《茶经》在1200多年前所设立,延续到今天几乎没有变化。 



僧人饮茶

图为《苦笋帖》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苦笋帖》是唐代僧人怀素的草书名作。《茶经》说:“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中唐之前,饮茶群体以僧侣为主。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不久前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亮相春晚舞台。本期节目,我们将由这件“回归国宝”聊起,在2000多年佛教造像史中截取六个吉光片羽,为大家呈现佛像艺术的历史沿革,并探讨今天的人们如何看待佛像艺术。 内容包括:

01:18    从天龙山佛首到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

09:30    缺席的佛:佛像崇拜之前的时代
14:25    贵霜王朝和大乘佛教
32:39    北朝到中唐的石窟与金铜佛
45:00    朝鲜和日本的造像创新
53:20    藏传佛教造像巅峰在明永乐
70:10    写进当代艺术史的佛造像


嘉宾栗强老师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展佛教造像课程,并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从事佛教典籍编辑工作;嘉宾邰蜜子是艺术策展人和艺术史研究者。两位除了讲解 “佛像有哪些题材和内容?观看佛像重点看什么?佛像的制造者有哪些追求和取向?” 这些基础知识,还会将视角发散到更为广阔的文化范畴,其他问题诸如:

亮相春晚的天龙山佛头有什么追索内幕?

既然佛陀禁止造像,最初的佛像从何而来?

犍陀罗佛像的特别之处仅仅是像欧洲人这么简单吗?

佛陀为何给予商人阶层特别的重视?

北朝贵族为什么把佛像造成自己的脸?后来又为什么出现千佛一面的情况?

日本如何通过美术融合外来佛教和本土信仰?

藏传佛教最优秀的造像杰作为什么是北京制造?

当代艺术家如何沿着2000多年的路径,走出自己的道路?

也将在这期节目中一一得到解答。 

下面是节目中提到的画面和5000字超详细shownotes, 感兴趣的朋友请看: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末至东魏,共二十一窟,展现了北朝至隋唐佛造像风格变迁,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例证。

亮相春晚的佛首来自天龙山第八窟北壁主尊佛像。第八窟是天龙山第二大洞窟,仅次于第九窟;也是其中唯一的中心柱式窟和唯一可考的隋代遗迹。它开凿于隋开皇四年,由当时驻守太原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为父母祈福而造。


山中商会

bookmark
plus icon
share episode

Show more best episodes

Toggle view more icon

FAQ

How many episodes does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hav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currently has 149 episodes available.

What topics does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cover?

The podcast is about History, Podcasts, Books and Arts.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episode on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The episode title 'Vol. 49 巫师、帝王、文人的山:探秘五千年来山与石的神学和美学' is the most popular.

What is the average episode length on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The average episode length on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is 82 minutes.

When was the first episode of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The first episode of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was released on Oct 25, 2020.

Show more FAQ

Toggle view more icon

Comments